这周阅读了将近半本《富爸爸穷爸爸》,我是金融专业毕业的,但在读这册书之前,对很多财务知识一无所知,也由此发现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很多内容都无法指导生活。因此,我们要在这个时代活得好,一定要终身学习。
说到学习,很多人一定会说你看我那么忙,哪里还有时间学习?我想说,如果你连学习和成长的时间都没有了,那不妨好好想一想你到底在忙些什么?
方法论的东西,在这里我不会讲很多,因为只有心法的层面通了,思维逻辑走对了,方法有很多渠道可供查找。
我想先引用书中的一段话:“富人之所以越来越富,穷人之所以越来越穷,中产阶级之所以总是在债务的泥潭中挣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金钱的认识不是来自学校,而是来自家庭。”
我们不妨来回忆一下童年,你的父母有没有跟你说过这样的话:“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考一所好大学,然后找一份好工作。”我认为80%以上的人会回答:“对对对,小时候我父母就是这么跟我说的。”
我们大部分人在脑海中都植入了一个导航仪,那就是长大以后找份稳定的工作。于是,我们努力学习,顺利地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份月薪5000的工作,哎呀,过了几年发现钱不够花了。听别人说研究生收入比较高,于是报考在职研究生,寻寻觅觅终于换了一份月薪7000的工作,过了两年,哎呀,发现物价涨得太快了,还是不够花怎么办?要不换个岗位去做销售,因为销售收入高,于是加班、喝酒、应酬、亚历山大,越来越忙,每天一下班就想赶紧躺床上睡觉,第二天重复一样的生活...
你瞧,我们不知不觉已经在老鼠圈不停地打转了,为了生计而忙碌,都麻木了,哪里还会想着学习成长?以上这些不管有没有说中你,这确实是很多人的现状。当你为钱打工,在追着钱跑,然而钱有四条腿,你只有两条腿,你永远追不上它。
这也是我曾经的状态,大学毕业我足足打工了五年,都是听上去特别高大上的工作,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是高收入人群了。好在从小骨子里就带着叛逆,越是大多数人说好的东西,就越可能有问题。我又是个特别爱折腾、爱尝试新鲜事物的人,所以用两年时间,成功脱离了这个老鼠圈。至于我有什么样的故事,下周我会详细来讲。
这时候,有人肯定会说,你说了那么多,这些跟主题【花钱方式】有什么关系吗?
我要引用书中的另外一句话了:“富人获得资产,而穷人和中产阶级获得负债,只不过他们以为那些负债就是资产。”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身边很多朋友都喜欢买房子,如果这一套房子你是自己住的,那它是负债,因为它没有为你产生任何现金流,你还得交这套房子的物业费/维修费。这时候有的人说,那等涨价了我可以卖掉啊,我想说这种赚取差价的方式是投机,它并不是确定的。而如果这套房子是用来出租的,它每个月为你产生的现金流,甚至可以抵用掉按揭,那么就是资产。
所以判断某样东西是资产还是负债的标准是:资产是能把钱放进口袋里的东西,不管你工作与否;负债是把钱从你口袋里取走的东西。富人往往购入资产,让金钱/产业为他打工;穷人和中产阶级往往购入负债,追着钱打工,然后购买更多负债。
来看看我们的生活,平时赚来的钱都花在哪里了?这也是我的一大痛点,但我今天必须戳一戳自己。我有很大一部分花费,花在了买一些没用的东西,很多没用过几次都闲置了,衣服、包包、饰品、茶具、咖啡...还时不时出去旅游,现在想来,其实很多消费可以断舍离,因为它们并没有为我的生活加分,反而占用了我很多空间和时间。大家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假如省下来的这些钱,不管多少,用来做一些合理的规划配比,积少成多,复利的力量可是很厉害的。
记得古典在《拆掉思维里的墙》中有提到:一套房子毁掉一个年轻人,书中的整个推算逻辑非常有道理,大概就是说两个年轻人,一个贷款买了房子,另一个选择租房,十年以后,这两个年轻人走上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因为一套房子每个月按揭贷款带来的压力,让那个年轻人不敢花钱社交、不敢投资学习、不敢换工作(因为那份工作刚开始收入很低,但发展前景非常好,但那个年轻人必须要有高于他房贷以及生活开销的收入),因此错过了遇见贵人和更好发展的良机,他只能一直在老鼠圈打转。
所以回到我最前面说的,我们一开始都有可能出生在老鼠圈,被植入老鼠圈的思维观念。但是,假如我们懂得什么是资产和负债,我们会不会重新去规划我们打工得来的那些钱?多购买资产,少购买负债,多投资大脑,少一些无用的消费,是不是在一些好的机会、好的社交、好的资源面前不容易低头?是不是更容易抓住时机?我们的生活会不会更好?我们的生命状态会不会更自由?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作品《贫穷的本质》中提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政府拨款给那些吃不饱饭的穷人买食物,结果你猜,那些穷人用这些钱去买什么了?去买电视了!!!是不是很讽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