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社会心理学鼻祖,主要研究人在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心理活动。
本书收集了阿德勒一声得重要思想,包括怎么对待自卑,家庭对一个孩子的,怎么培养社会兴趣,怎么样融入社会。
第一部分,我们和世界的关系
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是对别人的表演,这个表演中包括了自己的生存模式。早期的生活风格,在3-5岁就已经基本形成。
有四种常见的生活风格:
第一种:支配统治型
喜欢支配和统治别人,会通过控制别人获得满足。
支配统治型人格不同于领袖型人格,领袖型人格是通过正当的方式,鼓励、合作,让别人主动愿意跟随、支持。而支配统治型是强迫你、威胁你,用你不喜欢的方式让你服从。
例如:一个孩子想要买路边的零食,妈妈怕不卫生不给他买,于是他就打滚撒泼,试图用这种手段去控制妈妈,如果这时妈妈妥协了,容易给孩子一种想要不断控制别人的冲动,这会形成以后和别人相处的行为风格。
第二种:索取型
他们做什么事都很被动,希望有人都给安排好。
这种人容易出现在包办家庭中,等走出家庭以后还是会用继续用这种方式向别人索取。
例如:大家一起吃火锅时,他干坐着,也不帮忙,一直问熟没熟,只顾自己吃。这种人明显也不会受别人欢迎。
第三种:回避型
缺乏自信,不敢面对生活中的问题,遇到问题习惯性的选择逃避。
例如:很多想得多,却没有行动的人。要做一件事必然会成功或者失败,当他意识到这件事要做成不容易时,就会选择逃避,因为一旦失败,他就会被认为不行,这样会伤害到他们的自恋。而选择逃避,他们就会认为:我不成功,是因为我没去做,要是我做了,一定会成功的。这样他们心里会好受些。
第四种:社会利益型
这种风格的人能够与别人合作,有着亲社会行为。
他们通常小时候家庭成员相互理解尊重,有着和谐的家庭气氛。
他们主要表现为喜欢跟人打交道、热心、会为他人考虑,照顾别人感受。
第二部分,自卑感与追求优越
自卑和追求优越是成对出现的。
自卑有两种程度,一种叫自卑感,一种严重的叫自卑情结。
自卑感是每个人都会存在的复杂情感,在遇到某些我们不擅长、不熟悉的事物时,这种感觉会比较明显,当做回自己熟悉的事以后,这种感觉就不存在了。
自卑情结是一种过度的自卑情感,做什么事都往后缩,觉得自己不行。在生活中,只有极少数人是真正的自卑情结,需要进行心理疏导。
例如,遇到自己喜欢的人紧张得说不出话来,觉得自己配不上人家,但是在正常朋友之间交流没有这种情况,这就不能说明我们是一个有自卑情结的人。
在我们受到挫折后产生了自卑的情结后,可以通过转化为动力实现补偿:
心里平衡被打破,产生自卑感,通过补偿建立优越感来抵消自卑感,强化优越感。
两种补偿方法,一种是强化弱势项目。
例如假肢跑步运动员,以前的口吃演说家。
第二种是,强化长项,避开弱项。
例如,不擅长个人交流,可以去做一些科研、创作的工作;善于表达的人,就去做销售、教师这样对人多的工作。
补偿心理的两种错误途径:
第一,自暴自弃的退缩反应,从根本上否定自己,认为自己就是笨,就是没有能力,不去进行补偿。
第二,过激反应的过渡补偿,过分方法某一方面呢成功或者长处,去掩盖真实的自卑心理,并不是正视了自己的问题去改正。
人天生就有自卑感,也天生就有追求优越感的本能。但是追求优越感也有两种,一种是与社会共生的优越,一种是追求个人的优越。
阿德勒非常强调社会文化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与社会共生的卓越才是真正的卓越。这种优越感是对比自己发现自己有进步,发现自己对社会,能获得别人的肯定。追求个人的卓越,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打击别人啦获得快感,或者通过炫耀来获得关注,忽视别人的需要,也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第三部分,社会兴趣
合作,相互帮助,人际关系,热情等等正向的内容都是社会兴趣。就是一个人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愿意到社会活动中,而不是活在自己那个狭窄的时间里。
社会兴趣最初来源于母亲,婴儿初期是接触最多的就是母亲,如果母亲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适度关爱他们,那么将来就会有正确的社会兴趣;如果母亲特别溺爱孩子,什么事都帮他做了,不让他受一点苦,那将来孩子的受挫能力和独立能力肯定收影响。
还有几个妨碍社会兴趣的原因,分别是升级缺陷和忽视。有生理缺陷的人,外界总是不可避免的用有色眼睛去看待他们,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忽视也一样,有的人因为忽视而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变得自卑,或者就用一些反常行为来引起他人注意。
阿德勒还提出一个观点,就是家庭中的出生顺序也会影响到我们的社会兴趣。比如长子要带领弟弟妹妹们,就会在无意中锻炼了领导能力;中间出生的孩子有哥哥姐姐,他们更善于和别人打交到;最小的备受呵护,家人也都喜欢都他玩,所以更容易有单纯、外向、幽默的性格。
社会兴趣和人生中三件大事有很大关系,这三件事分别是工作、生活、爱情。我们要在工作、生活和爱情中保持着对社会、对他人、对工作的兴趣,这样一来,世界对我们来说就是充满乐趣的,我们也就能和世界更好的相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