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笔记(一)
东汉末年,皇室衰颓,天下群雄并起,连年征战,势分三国。其中论国力之强、国土之广,魏国为最。曹魏占据了东汉的政治文化中心洛阳,网罗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一、洛下新风
魏国书法具有两面性。
1、承袭东汉流风。魏国的几件著名石刻,如《上尊号奏》、《三字石经》都承袭了《熹平石经》的隶法,取势方正,波磔方棱,字形引长。而很多著名书法家,也出身汉朝,故而一脉相承。
2、变异和发展。
古文的书写已异于东汉古文。
隶书出现了与东汉不同风格的作品,如《曹真残碑》,岀锋尖锐,捺笔圆厚,横画取斜等等。很多笔法与正书通用、借用。
《曹真残碑》↓
正书的雏形产生于东汉,是在隶书俗写基础上演变形成。最早的正书是钟繇所著《贺捷表》,他的正书被认为是最早的楷书。主要特点是横画顿笔收势、硬钩、直捺、顿笔点画等。
《贺捷表》↓
行书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趋于成熟。代表书家为钟繇、胡昭。此二人都师从刘德昇,但书法差异在于“钟瘦胡肥”,这也是趋新和守旧的区别,正所谓“古肥今瘦”。
洛阳书法的新风气,领先于当时的蜀国、吴国。这与当时魏国上层的曹氏父子重视文学、文化关系密切。同时,曹魏让文学贴近了生活,由礼教工具变为抒情咏怀的手段。“人”在文化中的作用凸显出来。这也影响了书法的演进,俗体书法广泛被名流书法家应用,促进了新风尚和变革。
二、篆书和隶书
魏国的篆书、隶书是官方的正体字,用于碑刻,得体而得法。
1、魏国的古文、篆书
广义的古文泛指秦统一前的古代文字,狭义的古文指《说文解字》中收录的古文。
篆书分大篆、小篆,大篆即籀文。
魏齐王曹芳时期所立的《正始石经》将《尚书》、《春秋》用古文、篆书、隶书刻于石上,又称《三字石经》↓。
魏国其他著名篆书碑刻题额还有:
《上尊号奏》、《受禅表》、《孔羡碑》、《范式碑》、《苏君神道》等。
其中《苏君神道》↓反映了篆书变局。
2、魏国的隶书
隶书产生到三国时期,已有400多年历史。它主要分三个时期即三种类型。
秦隶:古隶。字形方、少波势、存篆意、直笔方笔多。
汉隶:横长竖短、有波磔、呈横势。
八分:体型方正、匀称、纵向引长、波挑工整。代表为熹平石经。
魏国隶书延续了八分书的特点,但失去了雍容朴茂,偏于矫厉、寒俭(清人评价)。
曹魏时期著名的隶书碑刻有:《受禅表》、《王基残碑》、《张胜墓记》等。
《王基残碑》↓
曹魏时期的砖文,也用隶书。有的制作规范、字体严整,也有的草率刻划。
三、中州书法家
从古至今,书法家从来不是独立的社会角色,而是以书法见长的知名人士。
魏国的书法家人数和水平都是三国时期影响力最大的。
曹操、曹丕、曹植、曹叡等王室都是书法名家。
邯郸淳擅虫篆、八分小字。
卫觊兼擅各体,尤善古文、鸟篆。
钟繇擅八分、正书、行书。此二人后面专门叙述。
胡昭擅行书。
韦诞擅大楷,有韦仲将题榜的故事流传于书法史。且能制墨。
这类书法家具有很正统的地位。当时的古体书家地位更高一些,如陈寿《三国志》中,记录了卫觊擅长的古体,却只字未提钟繇的书法。但魏国以来,古体书法家后继乏人,今体书法家群体逐渐壮大,地位也得以提高。
下一篇:吴国书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