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定价是一种非常形象的说法,购买一定数量之内是一个价格,超过一定数量以后是另一个价格。如果画出图来,形状就像阶梯一样,要么“逐级而上”,要么“拾级而下”。
“逐级而上”的阶梯定价,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最常见的就是水电煤等公共服务费——用得越多,价格越贵。这种逐级而上的情况更多出现在政府对稀缺资源能源的调控,目的是鼓励居民和企业都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另一种常见的逐级而上是出租车的定价规则,出租车如果走的比较远就会有空驶返回的情况,很多地方都规定了空驶费,比如在北京单程载客行驶超过15公里的部分,在基础单价上要多少50%。
“拾级而下”的阶梯定价,是每增加一定购买量,价格就降低一个档次,目的是让你多买再多买。最初这种做法用于采购谈判中,一般采购报价都会设置几个阶梯,采购量每超过一个阶梯价格就会降低一些。批发价比零售价便宜,也可以理解为是阶梯定价。如今不仅是在采购谈判中,生活中也处处是拾级而下的阶梯定价。健身房的私教课,买10节课每节400块,买50节课每节200块;星巴克的超大杯590ml33元,大杯470ml30元,超大杯比大杯量大了1/4,价格只高了1/10。
运用阶梯定价法,需要注意三点:
1.优惠金额不等比。真实的阶梯每级台阶往往都是等高的,但阶梯定价法中每个阶梯通常不是等比变化的,由于边际效应递减的原理,购买的数量越大,交易就越难达成,所以对应的优惠幅度应该更大才行。比如是视频网站的VIP,一年199,两年299,三年349,在不断累加的边际量上给出越来越大的折扣和优惠才能刺激消费者购买更多。
2.上限保持吸引力。阶梯的上限不能设的太高,不然别人一看这个上限根本够不着那就不会形成冲动,比如买一件衣服第二件8折第三件半价,但如果要100件才半价那就没什么吸引力了。
3.边际成本扛得住。利用阶梯定价虽然可以刺激买家下更大的订单,但要判断好最低的那个定价是否能cover住边际成本。比如有人一下子下了个超大的订单,你打了个5折,结果最后成本怎么都控制不到售价以下,做得越多赔得越多。国际贸易中就经常因为聚合订单的关系,导致售价过低,最后成本控制不住,越做越赔。
总结
1.一句话记住阶梯定价法:多买多便宜,少买少抽筋。
2.运用阶梯定价法需要注意:优惠金额不等比,上限保持吸引力,边际成本扛得住。
内容来源于路骋——《用得上的商学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