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世界观和修养论。世界观是他整个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而修养论则是将这个基础理论转变为指导实践的准则和方法。
世界观
王阳明心学理论的世界观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心可以理解为自我意识,物就是物质;而理,则是道德伦理,是从孔子沿袭下来的那一套儒家道德体系。但是,我们今天重读《传习录》,不是为了学习古法,而是希望从中找到能够启发自己,从而指导生活的东西。因此,我们有必要给予“理”一些新的内涵,那就是实现目标的基本方法。
王阳明认为,这个世界除了自我意识,其余都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存不存在都是无所谓的,因为一切都可以归结到我们的“心”加以解释。
他说“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犹析心与理为二也。”“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以往的错误在于将心和理分开,从而把格物的精力用错了方向。其实,世界不过是我们意识的表象,真正重要的是我们的心,理不在外物,而在心中。
由此,带来的一个变化就是可以与自己达成和解,将注意力完全放在自我之中,从而让精力的效率达到最大化。
另一个变化就是对人心态上的改变。由于“心即理”,也就意味着一切理皆在心中,如何实现自己最想实现的目标,其中的方法其实早就蕴含在我们的心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follow your heart”,然后静静等待着目标实现就可以了。由此,良好的心态和自信心就建立起来了。
修养论
王阳明的人生目标是做一个圣人,在“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基础上,他得出结论:我就是圣人,按照内心的良知去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像过去那样苦苦寻求成为圣人的方法。由此,他进一步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两个修养论。
既然我们的心中已经包含一切的道理,为什么我们在实践的时候还常常会出错?这是王阳明在提出“心即理”观点之后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心的本质,是先天固有的。“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第,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我们只要达到本心的良知,就能知晓一切。
但是我们的良知不是随拿随用的,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心会蒙尘,所以我们会犯错。要达到“致良知”,就要学会“格物致知”。“格物”在于改正不当的思念,“致知”在于彰显本有的良知。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追问自己最深刻的内心,让心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打个比方,比如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减肥10斤,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我们自然知道,只要控制热量摄入,同时加强能量消耗,坚持一段时间,这个目标就会自然而然的实现。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失败了?因为他们的心蒙尘了,蒙尘后的心告诉他们“多吃一包薯片不要紧的”“我今天练了那么久喝瓶可乐是应该的”。诸如此类,因此我们要致良知,让自己排除休闲娱乐欲望之后的内心告诉我们真正该做的是什么。也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本身是反对把知和行分开来说的,因为他认为知和行是一体的,就像硬币的两个方面不可分离。做到了知同时就应该做到行,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知,顶多只能算“自以为是的知”。只有知行合一了,才达到了致良知的效果。
知行合一达到一定境界之后,就不再提知行这两个概念了,而是做到知的同时就做到了行,反之亦然,真正地让知行融为了一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