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版
前天夜班看了一小半的电影《花束般的恋爱》,今天给结尾了,怎么说呢……看了前面一半我的想法和看完以后的想法差别很大。
电影讲述的是在东京同时错过末班车的男女主碰到了一起,发现兴趣爱好出奇的一致,于是默契地在一起度过4年,当大学毕业后,在人生和社会的影响下,两人又渐行渐远,再互相成双成对的相遇后,彼此装作不认识,却在背道而驰时又用背影同时挥手说拜拜的故事。
整部电影没有出轨、没有撕逼,只有两颗心从靠近,走到分离。
先说说电影看完以后的感触:
①理想和现实就像坐在跷跷板的两端,寻找中间的平衡是关键。
影片中女主4年下来初心没变,男主先向现实做了妥协——我说我想要爱情,你却问我想要什么样的面包。
同频共振,不仅仅需要兴趣爱好,志趣相投,也需要在生活习惯、工作规划上也能同频,这才是所谓的“三观”的微观层面。
②爱情糖果变成生活碎片时,浪漫樱花也会变成一地鸡毛
生活中不可能只有爱情,刚开始的甜蜜在一时,毕业后有工作有父母有家族习俗都得顾及,不知不觉也就产生了分歧。
③《花束般的恋爱》片名,恋爱与花有何关联?
确实还隐有关联,花开花落,花有花期,人也有别离。
幸福不是别人给的,花有生长周期,总会有凋零的那一刻,我们却可以在追求幸福的时候学着如何一点点延长花的保鲜期呀!
那么我在看了一小半感受到的是恋爱甜蜜时感慨是什么呢?还好当时跟小姐妹有分享过:
在小红书上刷到了一对不满30岁的夫妇(为保护隐私,微信朋友圈有分享博主具体id),分享一起健身跳操,一起秀肌肉,两三岁的女娃也备受触动地跟着跳,同频的夫妻好恩爱好温暖。
迁移到这部电影,男女主那么同频为什么还是分开了?结婚究竟是选择相似还是互补的人呢?
这个疑问我在小红书的分享中听到了解答的灵感:灵魂伴侣需要三观一致,兴趣爱好相同却不等于三观一致,所以爱好相同并不一定是灵魂伴侣。
三观不像五官,是可以随着人生经历改变的,需要保持改变的步调和节奏相差无几。就像男女主他们的兴趣爱好开始十分一致,但是进入了社会后,男生变了,变成了社畜,所以三观已经慢慢发生了改变,生活步调也趋于路口的两端。
转而回答我自己的第二个疑问——无论相似还是互补,不可能所有步调都百分百合拍,总有一方要妥协,双方共同努力,重新寻找相处的平衡点,还是可以再度将幸福握在手中的;而如果双方都不愿低头妥协,就像这部电影的男女主一样,那么结局就只能散场。为了幸福,一定是双方能够互相妥协,相互让步的,而且即使找到灵魂伴侣了也还得好好经营,通过社会或大或小的人生考验。就像我刷到的小红书恩爱夫妇,同样爱运动的他们愿意并乐意一起跟着视频跳操跳舞,这才是真正的灵魂共振,步调保持一致地生活。
突然想到也是在这个刚下的夜班,前半夜时,附近一个认识的女生和男友来采核酸,得知他们赶着采核酸是被火车站工作人员赶回来的,需要拿户口本准备要领证了,让我很惊诧!
惊诧在哪里呢?这就要从最初说起了。因为我们互相的爸妈都认得,所以昨天中午跟爸妈吃饭闲聊说到她来医院采核酸领证的事儿,感慨喜不喜欢从一开始就定了呀!
这个女生跟前男友谈了三四年,男生想领证,她不想领,找借口拖,最后因为装修房子的问题上闹掰了。而前男友跟她也一起来过医院,同样那天我上班,明显感觉到她更在意这一任。这个男生跟她最多也就谈了一年,甚至一年都不到,但是前天晚上来医院的时候很开心,着急领证,结果被火车站告知要采核酸,所以又赶来医院采核酸,明明他们都有医保卡可以刷卡缴费,却需要再来回跑一趟到我这边缴费,他们急得宁可自己扫码出钱。所以晚上跟我说话的她音调也会高一些,心情上也感受到了愉悦。
很感慨:爱与不爱,感觉比时间更重要,有些缘分,第一眼就知道了能否长久。他们跟这部电影的有些许牵连的地方就在于或许女生找到了自己认定的灵魂伴侣吧!因为心不会骗人。
最后我想说说从电影女主身上学到了什么?
第一点,女主努力生活还能保持最初的热爱与天真,永葆初心。
男主为了生活把爱好看书、音乐、画画、打游戏、看漫画一一戒掉,成为了曾经自己最讨厌的大人,服从了“石头剪刀布”规则,学会了为了赢石头而出布,从漫画文学走向了成功学,从文艺走向了现实生活。
而女主不改初衷,喜欢的游戏漫画还是喜欢。
第二点,女主能够将工作与生活平衡好
女主进入工作后,能够把工作和生活有所平衡,而男主把时间基本花在工作上,男主本来是想好好赚钱给女人更好的生活,可是在这过程中也丢掉了自己。理想与现实,被生活抹平,一点点丢掉了自己,男主向生活低头了,一旦被生活捆绑也失去那颗文艺的心。
可能整部电影看下来,我最想总结的还是:恋爱中不要丢掉自己,我本是我。
爱,
原来如此,
也不过如此。
最后用电影中的台词结尾:
相遇总是伴随着别离,恋爱就像宴席终会散去,所以相爱的人只是带着各自喜欢的东西相对而坐,隔着桌子聊天,苦中作乐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