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子情怀士人画——王惠存画作读后有感。士人画也叫文人画,是大文豪苏轼首先提出来的概念。后人又具体提出士人画家必备的四个条件: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苏东坡千古大儒,自然是士人画的杰出代表;名垂古今的大诗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是士人画的骄骄者;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他的一帧墨竹图自题: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更鲜明具体淋漓尽致表现了士人画的内涵和风采。 我的老友王惠存不久前送我一册他的画作《山水云烟尽笔端》,我细细拜读,联想与他四十多年的情谊,不禁惊觉,这就是现代的士子现代士人画。
王惠存,高高的个头,伟岸魁梧:又温文尔雅给人一种谦谦君子的美好形象。我们第一次认识大约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那是文化大革命后期的军管年代,他从部队上复退下来,本可通过军代表谋一肥缺,可他偏偏选择了当记者,也许这就是他的淡泊名利吧,就是在物欲横流、拜金成风的今天他依然是两袖清风。当年,在一次汕头地区(含汕、潮、揭三市)对台工作会议上,他来采访,我们在讨论的时候谈到台湾出现“台独”新动态,这位文质彬彬、轻声俏语的记者突然激动起来,掷地有声地说:真是这样,解放台湾我一定回部队……。王惠存对家乡有十分深沉的感情,总是不安份的往下跑。那时我在市府机关任新闻干事,他隔三差五就到我的办公室拉我下基层。那时下基层可没有汽车,摩托也没有,都是踩着自行车,一路上不是赤日炎炎任炙烤,就是栉风沐雨,他都若无其事,指点山水,谈笑怡情,看到好风光他回到办公室他就“信手涂鸦”……。后来,他任中国新闻社驻澳门首席记者、中新社广东传媒信息中心主任、中新社汕头支社社长。我也因为工作变动,与他情谊依旧但工作却中断了一段时间。再后来,我接到了他的画册,其中有一幅《海之歌》,这一主题是全册孤本,我在诧异之余问及此事,惠存告诉我,香港和澳门回归之后实行一国两制,这一伟大创举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海涛,作为驻澳门首席记者我必须在这大风大浪中经风雨见真知,排除污流浊水,把一国两制伟大成果及时的、如实地报导出……往事并不如烟,王惠存那淡泊名利,胸怀家国,关心天下大事虽然他质朴无华的轻言俏语不能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日而语,但也足以体现他现代士子的情怀。士人画是借物写心。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文人思想,文人化,文学化非常鲜明。它不同于宫院画,不秉承上意;不同于商品画,没有铜臭味;不同于工匠画,不可依样翻版,而是艺术创作:,是思想情感的寄托和抒发。元代士人画大师郑思肖对当时残酷的民族压迫十分愤慨,就画了一幅梅,但画梅不画根,还在上面题了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就是士子情怀士人画!我们的画家王惠存欣逢盛世,才情激荡,文思澎湃,激情和知识交融发生了奇妙“化学反应”,对祖国河山炽热的爱,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爱,对盛世繁荣的爱……在他心中激荡,汇成了源源不断的激情流向他的笔端……他创作了大量讴歌祖国大好诃山,讴歌家乡风情乡土,讴歌改革开放河山巨变的力作。由于他的才情和学识,以及对自然美的敏锐洞察力和嗅觉,筆走龙蛇,下笔总能体现山水的特有神韵,于不经意间得造化真谛,把山川魅力在宣纸上诗意化,情感化,充分表现了他鲜明的感情色彩和深沉意境,如《家住韩江边系列》、《无尽江山不物华》、《锦绣河山披霞光》、《嶺南春》、《南粵春晓》、《青山披锦绣,绿水溢春华》、《红霞染碧嶺》《湖光山色共争秋》都是他真情实感写成。王惠存的画不仅有鲜明时代特色,也有鲜明艺术特色。但是,如果问他师承哪门哪派,我不知道,其实士人画不一定有门派归属,北宋士人画一代宗师米芾就自称“非师而能”,而更强调“中得心源”,细读王惠存画作,他的艺术手法,既有北派的粗犷厚重,也有南国的请新秀润;既有传统的钩线皴皮,也有西方的透视和叠彩;……构图布局注重高远、平远、深远的运用和用笔、调墨的知白守黑,虚实相生,用笔焦、破、积的兼用,……我认为,他是广学博采,有自己特点,又有众家之长,所以他的画也是不拘一格,多姿多彩。品赏他的《朝阳初霞山色新》,布局饱满,结构茂密重峦叠嶂,山重嶺复,林木繁荣,笔法蒼浑,蓊郁秀逸深厚华滋。可与元代王蒙媲美;再读他的《雨过白云闲》和《嫩寒微雨》,似是用“落茄法”臥笔横染成块面,不着线条,只用墨色,浅绛和水染,大笔揮洒渲染生动表现了烟雨,云雾迷蒙奇幻的妙景神韵……而这,又隐约有米家山水的痕迹……还有一些画可以看到黄宾虹,李可染等现代大师的神招妙法……王惠存是多才多艺的,他的士人画是多彩出彩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