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无微不至的伤害 | 当父母的“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

无微不至的伤害 | 当父母的“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

作者: 橙全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20-04-23 22:40 被阅读0次

李雪爱与自由 橙全心理 

文 | 李雪

01

一个孩子,为何来到这个世间?

以前,我一直不理解为何很多家庭那么渴望孩子,甚至不惜人工受孕。于是,我开始观察一些家庭,试图找出原因。

这些观察里,我排除掉了一些比较极致的家庭。比如,有对儿夫妻实在是太有爱了,他们如此幸福满溢,以至于需要孩子们来承接。

也排除掉夫妻关系恶劣,幻想通过生育来挽回婚姻,或者被老人逼生等特殊情况。

最终选择的是大众眼中最正常的家庭,夫妻关系不错,主动选择生育,也都挺负责的,经济收入小康或者中产。

我发现,

这些家庭有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几乎所有活动,都以孩子为出发点。

比如,谈论旅行,他们谈论的是,我的孩子还没有去过×××,这个暑假我们要安排上,我搜过过了,×××酒店是孩子们最喜欢的。

再比如,几个家庭的聚餐,他们的主题通常是,给孩子们做他们喜欢吃的×××。

除了工作以外的几乎所有事情安排,都是以孩子的名义。

我在想,如找不到“活着”的感觉。

这个时候,就需要生个孩子,将“自我”安放在“为了孩子”上,至少比神游时更加凝聚精力,就好像行驶到中途没了油的轮船,再一次加油起航。

我男友问他的一个大学同学,为何这么早生孩子,他同学答:我的人生已经没啥指望了,生个孩子还有点奔头。果没有孩子,他们的家庭生活会不会变成一潭死水?可能连楼下的公园都不会去逛。从这个角度,孩子的降生,极大扩展了他们的地图。

可是,为什么不能以自己的名义,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去楼下散步,去安排旅行,去跟朋友聚会呢。当然不是说不考虑孩子与他的喜好,如果孩子特别想去哪里旅行,家长可以去安排。还可以是专门给孩子的旅行团,因为通常孩子与孩子更有相同的兴趣点。

在中国,这是个很常见的现象:如果父母以自身为出发点,通常会变得缺乏想象力和行动力,日子日益单调乏味。而以孩子为出发点,往往就有了动力。

而人在什么情况下,能量充足,行动力强呢?

答:神很凝聚的时候。

如果神是散的,只能刷刷手机,做些简单重复的事情。当一个人神散虚弱,日子会越过越没意思,

延伸阅读:《冥想 | 成功人士不会告诉你的秘密,心理学家告诉你》 

02

把“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

这样的父母会有哪些表现:

吃饭

吃饭的时候,妈妈不去感受自己和食物的关系,而是把注意力全扑在孩子身上,随时候命给孩子夹菜、递东西,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好像妈妈经由“盯着孩子吃饭”而吃完了这顿饭。她自己碗里的饭则是随便扒拉几口,吃了什么,什么滋味都不知道,对自己没有感觉。

孩子呢,则必然是脾胃弱,吃一顿饭从头到尾歇斯底里。

孩子玩耍

孩子自己在玩耍,或者在和其他孩子玩耍,周围环境也是安全的。这个时候妈妈不去做自己的事情,眼睛依然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并且奋力强插进去做一些事情刷存在感。

比如:给孩子递水,让孩子跑慢点,注意台阶,称赞鼓励孩子“宝宝都会滑滑梯了,好勇敢哦!加油,再尝试下荡秋千”…

总之,好像保镖看着随时会被刺杀的政要似的,注意力时刻不能离开。妈妈寄生在孩子身上,通过孩子做各种事情,来体验这个世界。

孩子呢,很容易跟其他小朋友发生不快。动不动就生气、哭,妈妈则及时跑过来安抚。

 家庭活动

所有的活动,以孩子的喜好,或者大人认为孩子应该喜好什么为出发点,好像父母本身没有欲求,没有偏好,孩子的需求等于父母的需求。

孩子承担了父母的所有欲求,父母通过满足孩子来满足自己,自己还是清白道德的,孩子才是那个欲壑难填的罪人。

 事无巨细地请示孩子,伺候孩子

“妈妈去楼上拿件衣服再下来好不好?”

“宝宝喝点水好不好?”

“宝宝玩这个好不好?来看,这个玩具是这样玩的。”

“妈妈先接个电话行不行?”

“我们去那边草地上走一走好不好?”

父母经常这样请示孩子,不断给孩子制造“我是掌控一切的神”这种无边无际的自恋幻觉。

活在自恋幻觉中,没有现实边界感的孩子,总被现实打脸,不断体验自恋受挫,从早痛苦到晚,总是愤愤不平,经常情绪崩溃歇斯底里,没有办法拓展体验发展自己。

被父母寄生,是比被父母冷漠攻击更可怕的体验。后者相当于缺衣少食,可怜是可怜,但还有活路。而被父母寄生,等于整个人被包裹在无边无际粘稠的胶水中,慢性窒息死。

延伸阅读:《情感勒索 | 为什么最亲近的人,会把你拖进最持久的战争?》 

03

一个身体

只能承受一个灵魂的重量

1)无微不至的关怀,也许是出于控制

在雪居观察亲子互动,我发现“没有主体性的妈妈”与“歇斯底里的孩子”是标配套餐。

没有主体性的妈妈,指的是意识不安住在自己身上,大部分时间都盯着孩子。比如,孩子抓起一块饼吃,妈妈立刻跟上:饼硬不硬?会不会太大?要不要妈妈帮你掰成小块?来,这样,放在碗里,泡牛奶吃。

没有主体性的妈妈,特别喜欢“请示孩子”。比如“妈妈自己待一会行吗?”“妈妈把你吃剩下的××吃了可以吗?”“妈妈先回个电话可以吗?”

妈妈一直在给孩子这样的幻觉:我们是一体的,我不是独立意志的人,而是被你操控的,是你的延伸。

操控,永远是相互的。妈妈的这样做的原始幻想,是妄图操控孩子的情绪:我这么卑微的请示你了,你就不会生气了。

曾奇峰在《未经同意,让你来到这个世界 | 一位心理学家给女儿的信》中说他的女儿还让他学会了爱自己,不以牺牲自己的某些东西来换取对孩子的控制权。

有些不那么会做父母的人,把自己弄得惨兮兮的,他们会对孩子说,为了你,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拼命的工作,等等。

他们这样做,实际上是想操控孩子,使孩子丧失维护自己权利的伦理立场和道德勇气,对父母哪怕是无理的要求,都无条件地服从。

2)看似商量,实则牵制

“我想要自己待着”与“妈妈自己待一会可以吗?”

前者,是告知孩子事实。

后者,是没有边界的彼此操控。

因为给了孩子“你可以掌控妈妈”的幻觉,更深的动机是:妈妈妄想控制孩子的情绪,比如不要孩子生气。

没有主体性的妈妈,意识扑在孩子身上,尽力满足孩子,以免让孩子不高兴。结局就是:孩子从早到晚的不高兴,经常歇斯底里。

妈妈很困惑,我已经尽了我的全部力量满足孩子,为何孩子总是不满?

事实是,孩子很痛苦,因为他一个身体上住着两个灵魂,他碰触不到真实的外部边界,那是一种很混乱很痛苦的感觉,黏黏糊糊混混沌沌,就像没完没了的在做梦,却醒不过来。

04

现实的边界,舒服的相处

之前提到的那个例子,雪居住客的孩子,在茶话期间不肯离开,大声吵闹还要过来打我,被我按倒垫子上,我告诉他“你不能打我,否则受伤会是你”,然后孩子就走开了,在旁边区域玩了一个小时,还发出过几次笑声,那是他来这里之后最平静最快乐的状态。

这个孩子为何能够平静愉快的自处?

因为通过我捍卫自己界限的行为,孩子碰触到了真实的边界,他从“他人跟我一体,可以受我操控”的幻觉噩梦中解脱出来了。

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极致的放松,享受生命当下的愉悦?

就是解脱了没有边界的幻想,终于明白,万事万物都是因缘际会因果相连,都不是可以被自己掌控的,自恋幻想不能打破因果。

当我明白我什么也掌控不了,我只是在这个当下,可以去做我想做的并且是我能做的事情。至于事情如何发展,结果如何,也是无数因缘和合,按照因果法则去生长呈现的。这套算法,是头脑无法想象和掌控的更大存在。

这样碰触现实,人的心会完全安下来,彻底的放松,自在。成年人或孩子,都是这样。每一个剧情幻想,都在制造身体上的某个紧张。每破掉一个幻想,身体就更舒展。

幸福就是这么简单: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掌控。

作者 |李雪

心理学学者,从事心理学研究十余载,创办「初心心理」;畅销书作家,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有限责任家庭》京东、亚马逊、当当、淘宝等平台皆有售。

新浪微博@李雪爱与自由

公众号 |李雪爱与自由

相关文章

  • 无微不至的伤害 | 当父母的“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

    李雪爱与自由橙全心理 文 |李雪 01 一个孩子,为何来到这个世间? 以前,我一直不理解为何很多家庭那么渴望孩子,...

  • 2017-05-19

    当父母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孩子会主动去做一些自我伤害的事,比如不上学、生病等,使得父母的注意力转移到他身上,而不再理...

  • 2017-05-19

    当父母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孩子会主动去做一些自我伤害的事,比如不上学、生病等,使得父母的注意力转移到他身上,而不再理...

  • 无微不至的伤害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天鹅湖的一个小岛上。它们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 岛上住着老渔夫...

  • 无微不至的伤害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天鹅湖的一个小岛上。它们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 岛上住着老渔夫...

  • 无微不至的伤害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天鹅湖的一个小岛上。它们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 ...

  • 无微不至的伤害

    今天看了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天鹅湖的一个小岛上。它们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 岛上住...

  • 无微不至的伤害

    不要让溺爱变成温柔刀。 ——...

  • 无微不至的伤害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天鹅湖的一个小岛上。它们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 岛上住着老渔夫...

  • 无微不至的伤害

    下午,在与一个朋友(剑桥大学毕业后现已入英国籍)闲聊时,她分享了一篇文章给我,一看题目《无微不至的伤害》,百思不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微不至的伤害 | 当父母的“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gft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