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当你准备给自己买一件3000元的衣服,往往会因为价格太高而放弃了。
但如果这件衣服是买来送给父母的,你果断的就买了。
再举个例子:
如果你提前购买了200元的演唱会门票,出门后你发现你的演唱会门票丢了,到现场补票也是200元,你还会去听演唱会吗?
我想大概率你不会去了。
相反如果你之前没有买演唱会门票,出门后你发现你的车被贴了一张200元的罚单,这时你会继续去听演唱会吗?
这次大多数人会选择买票去听演唱会。
为什么同样都是损失了200元,但却有不同的消费决策呢?
金融和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萨勒(Richard Thaler)提出一个概念叫:心理账户
人们会把钱分门别类地存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
比如生活的必要开支,家庭建设账户,个人发展的账户,情感维系的账户,娱乐休闲的账户等等……
回到演唱会的例子虽然同样是损失200元,罚单是意外损失账户,演唱会门票则是休闲娱乐账户,两个账户是独立的,并不会账户影响。
丢了门票之后,再补票,这时休闲娱乐账户就花掉了400元,对你来说可能超出预算了。
同样3000元买一件件衣服,买给自己可能是家庭建设账户,而买给父母就是情感维系账户。
很别人不愿意购买你的产品,不是他们没有钱,而是他们在这部分的心理账户余额不足了。
说服一个人对每个产品或服务增加预算是很困难的,而改变他的消费账户却相对容易。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不愿意支出某项消费,你只需要帮他们把消费账户转换到他们愿意消费的账户上。
一般来说,人们在情感维系的心理账户是比较充足的。
你会发现每年的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或者生日,多数人在这个时候花钱是很舍得的。
如果以后你在销售产品时,客户觉得价格有点高,你可以试着把你的的产品定义为“礼品”,转换客户的心理账户,这能大大提高成交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