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阅读的是第四章第2节《现实是群体共建共享的》。
昨天我们提到治疗模式、公民模式和市场模式三类共同体,都难以承担、引导并优化教育的核心使命,教学是开创一个实践求真共同体的空间。
求真共同体需要深入理解"什么是现实的本质"和"我们如何知晓现实",不管从生物学、物理学、社会学等角度,我们都可得出结论:现实是群体共建共享的,是由形形色色的关系和事件构成的,是共同体中相互联系的网络,我们只有处于共同体中才能认识现实。
求真共同体彰显了我们与人类存在形式看得见的联系,也突出了我们与非人类存在形式看不见的联系。只有这种共同体模式,才能担负起求知、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使命。
求真共同体的典型特征就是体现这一主张:现实是共同体中相互联系的网络,我们只有处于共同体中才能认识现实。
之前有种错误的主张:生存就是个体之间一场无休无止、你死我活的搏斗。如今已经改观。差不多所有的学科领域都转变了本学科的现实观—从单打独斗转向群体合作观。
在我们这个时代,"大自然可理解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现实是由形形色色的关系和事件构成的,而不是互不相干的一个个的单独实体或单独粒子构成的。"照巴伯的看法,我们现在都要把大自然看成一种"历史性的相互依存的生物共同体"。
如帕克帕尔默所言,理解求真共同体的第一步是要认识到,共同体是现实的基本形式,是所有生物生存的基本环境,第二步则要从现实的性质出发来回答如何认识现实的问题:我们只有处于共同体之中才能认识现实。
既然如此,共同体就不该看成一种超前的或者说是时髦的概念,它应该存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家庭包括工作。包括社会,当然也包括整个世界。没有谁是割裂生长的。
只是,我们很多时候在远方或者他处找寻成长共同体,却忽略了你的眼前你的当下。一个学校的领导当有构建共同体的意识,促进学校、老师、学生的共同发展。这所学校仿佛一艘巨轮,校长如船长,掌控着航向与航线,但他需要整艘船的船员与他并肩作战,调动起每个船员的积极性与责任感,这样的共同体的构筑需要彼此的信任,更需要竭尽全力的驶向远方。如果各有想法,无法形成合力,或者上面只想管控下面,下面内心愤怒,只愿阴奉阳违,那么这样的发展势必不能长久。
其次,老师们要建立合作的共同体。同一学科的、同一班级的,甚至是并不熟悉的同事,都应该建立一种交往相互的关系,彼此支持,互为支撑,而非各有心事,无法形成合力。只有大家形成成长共同体,才能在自己的职业轨道上少走弯路。独行快,众行远。
再次,师生之间要建立互相成就的共同体。
我总觉得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学生在这个班级有幸福感,对这个孩子的成长来说,自然是更有好处的。教学相长,教师的专业促进学生的成长,学生的优秀让老师精益求精。班级构筑了一张相互联系的网,良好的生态关系让师生都能全身心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良性互动由此而起。
所以,这个世界并不需要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他更需要会合作能承担有魄力的合作共同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