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与朝阳有约。
据说缘起遛狗,后来约定俗成,每天清晨相约同行,就形成一个非正式的Morning Walk Club。
走着走着,雾散了,太阳出来了,狗遛了,人熟了,鹅在叫,菊花黄,叶正红。
白天,及至晚上,按兴趣选择不同的Club的活动。
喜欢运动的,有排球、网球、高尔夫球、骑行、Hiking、Bocce Ball、Pickle Ball、水上健身Aquafit、游泳、独木舟、飞镖、VON、Walkfit Workout等。
喜欢牌艺,有桥牌、美国麻将、Euchre、Italian Rummy 等。
喜欢圣经的,有Bible Study。
喜欢修身养性的,有太极俱乐部,居然师生全是老外。
女人都喜欢聊天,就有Ladies' Tea & Chat。不想将老公丢下的,可以参加后院幸福趴(Backyard Happy Hour Miser)。
当然,我只是选择性地参与部分,还在熟悉了解中。
黄昏,与夕阳有约。
因夫妻俩在此捐了一条石凳,妻子走后,老人仍然每天在此守望夕阳,有时就他一个人,有时有好些个人,聚的人多了,于是就形成又一个非正式的Sunset Club。
与今天道声别,明天,太阳照常升起。
这些俱乐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作模式?
正式的俱乐部通常由一到几个作为责任人,很多都是志愿者,负责牵头组织活动。有的俱乐部需要年费,有的免费。
其次,俱乐部是开放的组织,有进有出,充满活力。成员依兴趣而加入,绝不强求,轻松自在。
每个俱乐部也会不定期组织聚餐。若在餐厅,当然是AA制。若在家里或共公场合,各自带来饮料与餐食。这种模式对各方都不会增添负担,持续性强,所以这些俱乐部都已运作多年。
怎么进入老外的这些俱乐部呢?
我个人来加国好些年,此前基本上生活在华人圈子里。初来乍到,最新接触的是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之后慢慢扩展,也都在华人圈子。华人同胞,能吃到一起,聊到一起,玩到一起,自然容易得多。其间,温暖欢喜有之,但也不乏怪事乱象,暂且不表。
不期然进入老外的系列俱乐部,得归于老外邻居Marilyn。认识她有些年了,一起吃饭、喝茶、游玩间或有之,但更多时间我仍然忙碌在华人圈子里。
今年初,Marilyn介绍我加入Ladies' Club,一串一串就有了更多的老外朋友,有了更多的Club。
有些运动项目,起初我完全不会,如Bocce Ball、Pickle Ball都是今年学会的。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又结交新朋友,英语听说能力迅速提升。
例如,有一天,我进入Pickle Ball球场,本来只是想观摩一下,有老外主动邀我上场,并讲解相关规定。回家之后再从Youtube找到相关视频学习,基本上都能听懂了。应该说,基于场景下的英语交流,比起课堂上的学习,更利于英语提升。毕竟,语言就是用来交流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参加的这些俱乐部中,目前都只有我一个中国人。或许很多同胞同我以前一样,仍局限于华人圈子。如此,是好,还是不好呢?
经常有这样一个话题,华人移居国外后的生活姿态。有两个极端现象,一种是扎堆在华人堆里自娱自乐,另一种是立志融入西人社区,远离同胞,甚至比某些排华的老外还排斥华人。中间状态是,游走在中西两种圈子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价值观,无意评价孰是孰非,只是结合个人的体验浅谈一点思考。
作为个体,谁也无法真正成为孤岛。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按自己的兴趣寻找合适的俱乐部,总有一个适合你,去学习、去参与、去分享、去关爱。而参与到老外俱乐部值得推荐并尝试,更何况,基于生活场景提升英语证明相当有效。其次,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度,作为华裔,能以开放的心态与社会多些沟通交流,一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另一方向,潜移默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间的了解与互信,对于社会和谐相信大有裨益。
![](https://img.haomeiwen.com/i1847426/a6a12f033a6926e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47426/5ee67ad6ac9ee72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