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官曾国藩

作者: 一路有你相拥幸福 | 来源:发表于2023-10-24 19:45 被阅读0次

    晚七时至九时,曾国藩坐在红木靠椅上一笑而逝,那是1872年3月12曰,终年62岁。

    曾国藩去世的消息传开,他的门生故旧们非常震惊。身在直隶为官的赵烈文当时一阵眩晕昏迷,许久才痛号一声,当晚一夜未眠、涕泪不断。李鸿章、李兴锐、何璟等幕僚纷纷赋挽哀悼。

    可以说,曾国藩为了大清王朝耗尽最后一滴心血,人们不约而同的认为他是活活累死的。

    去世前几天,他仍然如往常一样工作,会见客人、清理文件、核科房批稿。直到去世前一天下午,他右手发颤,不能握笔,口不能说话,只好停办公事。

    01

    清代科举考试从低到高依次有秀才、举人、进士三级,这县试、府试、院试一层层的筛选,选拔人才,依据等级封官晋级。

    一个农家子弟想要通过科举之路跳岀农门,非一般的难。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从十几岁开始考试,考了十六次年过四十了,头发花白连个秀才都未中。曾国藩也随父亲考了六次,只是连年考,次次榜上无名,屡次失败。善于总结反省的曾国藩发现,父亲的教学方法陈旧、呆板,靠的是死记硬背,写出的文章不能打动考官,虽然基础打的扎实,却把自己的灵性拘泥住了。

    那么,接下来,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文章大局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

    道光十三年(1833),又是科试年。曾国藩再次离开湖南湘西那个农家院落,踏上了科举之路。放榜那天,他立在人群中举目搜索,发现自己的名子赫然在列,他终于成了秀才!之后第二年,恰是乡试之年,这年秋天,曾国藩又到长沙参加了举人考试。同年11月,他离开家乡,赴京赶考,只是这一次名落孙山。

    道光十八年(1838),曾国藩再次进京拼搏,背水一战,终于中了进士,这一年他28岁。进士之后,他满怀信心地又参加了一次考试,叫做“朝考”,这次考试是为了从进士当中选拔翰林。

    清代最重翰林,大学士一定要翰林出身。翰林一般升官较快,进不进翰林,一个人的士途可能大不一样!道光黄帝亲自阅卷审核时,读了曾国藩的文章,非常喜欢。曾国藩进翰林在仕途上获得了一个绝佳的起点。

    漫长的九年秀才考试生涯,是曾国藩生命中痛苦的记忆,然而接下来的春风得意又是他一生中凯歌行进的华彩乐章。

    在翰林院里,曾国藩见识了很多有气质风度的读书人,在他们身上展现出学者的风貌,相比之下自己相形见拙。如何洗刷自记身上的鄙俗之气,成了曾国藩的焦虑。于是,他如饥似渴地开始读书,认真研读经典。在三十岁这一年,立下学做“圣人”之志,立功、立德、立言,在这一人格的设什中,人的潜能得至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精神得到最大限度张扬。曾国藩把写日记作为脱胎换骨的开始,每日反省自己,戒掉吸烟恶习,在小事中渐渐修炼完善自己。

    曾国藩修身过程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的实心实意的自我完善,可以成为超人。他的胸襟可以扩展十倍,他的见识可以高明十倍,他的气质可以纯净十倍,再愚钝的人也会变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曾国藩在做官的道路上一步步朝前走着。道光23年(1843),他到京后两年,赶上第一次翰林大考。三天后大榜公布,在一多百人中名列第六,深得主考官欣赏,道光皇帝亲自召见,升他为翰林院侍讲,一下官升四级。时隔四年,又逢翰林大考,曾国藩名列二等第四,官位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这一次从四品跃升至二品,步入高级京官行列。

    曾国藩十分厌恶官场污浊混沌的风气。大清朝的高官们一个个都在混日子,他虽然身为“副部长”的位置,却无力推动清王朝进行根本改革,很快他就对官场郁闷起来。可就在做副部长做得不耐烦想回家时,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道先皇帝去世了,年方二十、血气方刚的咸丰登基了。

    他满心希望新主子的到来能够扭转时局的鸟烟彰气。他昼夜奋笔疾书,表达自已治国的政治抱负和治国方略,一次奏折咸丰皇帝,表达清朝面临的经济危机和军力薄弱。他力劝咸丰改掉三个缺点:巨小节而蔬于大计;不听谏言;刚愎自用。只是曾国藩太天真了,他得罪了咸丰、又得罪了群臣。

    咸丰二年六月,皇帝派曾国藩任江西乡试正考官。他有些兴奋,不仅可以得到一些经济补助,还可以顺便回老家看望父母及乡亲们。这一走,他没想到结束了十年来的京官生涯,却开辟了另一片新天地!

    02

    刚刚料理完母亲的丧事,曾国藩收到咸丰黄帝圣旨,令他协同地方官府训练一支小型武装,以惩治社会土匪恶霸、乡野不法之徒。

    他想大干一场,所以一到长沙,向全省发文,主动担起管理全省的社会治安工作。他把省各地民间团练武装召集到一起,加以训练,然后四处搜寻土匪。接下来,曾国藩又把重点放在除暴安良,打击地方黑恶势力上。在长沙他设立审案局,力排重议、大刀阔斧惩治腐败官吏,镇压黑恶势力。

    得到了黄帝支持,湖南上下治安形势稳定。可面对复杂的国内环境,太平天国军起义的队伍曰益壮大,从广西打到湖南,又攻入湖北,越战越勇,人数发展到三十万,竟然攻克湖北武昌。曾国藩想,团练小打小闹,他要练就一支强大的军队出来,这就是着手创建的一支崭新的军队“湘军”。

    每逢三日、八曰,曾国藩都会把军以召集到操场上,进行政治动员。他亲自训话,用“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钱、不怕死”的岳飞精神激励将士,教育他们忠君爱国,不得忧民。然而,驻长沙的绿营军副将满德,却鼓动绿营军挑起事端,不服从统一管理。还有绿营军的鲍起豹挑起卫队攻打湘军,他们对湘军土包子怎么看都不顺眼,借故与湘军发生械斗。

    长沙绿营官员常给他制造麻烦,他不想和长沙官场纠缠争辨。于是,卷起铺盖,带着自已募来的湘军,前往僻静的衡阳。

    朝庭对团练的规模和任务规定得很明确,只是用于地方自卫,保卫自己的村寨,且不得远行征调。这与曾国藩的初衷并不一致,他要以训练团练为伪装,创建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凭着这支军队挽救朝庭,再造国家。

    这是件很危险的事情。曾国藩明白太平军不是普通的敌人,他们所到之处,楚毁孔庙、毁掉神像、拆解庵院、毁坏书籍。若太平军起义成功,那么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面临全部毁灭的危险。这不是大清王朝的危机,更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危机。他没有寄希望于官府的正规军去平定太平国军,他认为正规军的腐败习气已深入膏肓,松散无力、丧失了军人灵魂。

    要挽救国家,只有一个办法,抛开正规军,自已动手训练一支崭新的湘军。

    曾国藩上书咸丰黄帝,提出了组建大团练的设想,即选拔兵丁、训练军队、可防本省、可剿外省。其实就是组建一支正式的军队,没想到黄帝批复同意了,他欣喜不已,因为他有了上方宝剑。

    拿到批复,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军队。他面临的最人困难是筹措银两,招兵买马、采购武器、日常开销….. 处处都需要钱。他想出一个办法,组织人员四处求人向民间劝捐,维持正常开销。另一个最大问题是没有自己的水师,要彻底打败太平军,就要占据长江之险,控制运输这条生命线。

    然而并不容易,选将、筹饷、购械、整章、建制,每一样都是棘手的难题。

    成丰三年,曾国藩在衡州设厂建造战船。他自已亲自设计,虚心向聘来的船工师傅请教,反复地进行试验,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一个初具规模的十营水师建成了!

    正当曾国藩集中精力训练湘军之际,遇到了一件进退两难的事。咸丰三年八月,太平军定都南京后,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北伐,西征军直指武汉,黄帝下令他率炮船北上增援湖北。曾国藩打算派部下带三千人去应付,咸丰并不同意,他只能采取“拖”的办法。这年十一月,太平军进攻安徽庐州,兵势汹猛,咸丰第三次下令曾国藩火速增援,以收复安徽失地。然而,曾买藩再次抗命,拒不赴援。他奏折皇上,此时练兵不熟,船只没造齐、大炮未装完、水军未招齐。这一次,咸丰终于生气了。

    其实,曾国藩心里明白还未做好打仗准备,草率参战只能断送湘军前途,败得一塌糊涂。

    曾国藩的两次抗旨,作为省会的庐卅、武昌沦陷,致使安徽巡抚江中源因孤立无援,抵抗不住,身受七伤,投古塘而死。湖北总督吴文镕在太平军的强大攻势下,投塘自杀。

    江为挚友,吴为恩师。曾国藩的按兵不动,为造船、购炮、练兵赢得了时间,使湘军免遭轻进覆灭之灾,为日后彻底战胜太平军积蓄了力量。

    经过一年时间,曾国藩初步练成了一支一万七千人的湘军。

    03

    这支湘军战斗力如何,需要在战场上检验。

    咸半四年年初,太平军西征军攻克汉口汉阳后,又挥师南下湖南,直指长沙,曾国藩亲率水陆大军齐集誓师。曾国藩与众将商议,主动出击、冲出包围、攻打湘谭。他安排塔齐布为首的水陆大军先一日出发,他自已率领五营剩余力量第二天前往湘潭增援。前日夜晚他获悉靖港一带太平军人数不多,他决是拿下靖港,解除长沙北面威胁,并且可以截断湘谭之敌的北归之路。然而情况并非那样,靖港的太平军远比汇报的多,他们一见湘军水师到来,立即以岸上的密集炮火射击。此时恰逢南风骤起,水流迅急,湘军战船本应回撤躲避,无奈水急风紧,将湘军的战船全吹到太平军炮火兵营前面,受到太平军猛烈炮击。

    这一仗彻底失败,湘军战舰损失三分之一,炮械损失四分之一。曾国藩既羞愤又沮丧,在撤回途中,他跨出船舱扑通跳进水里,幸亏护卫们及时相救才免遭一死!

    正在曾国藩情绪低落修改遗书、寻找自裁机会之时,他亲弟弟曾国葆传来了湘谭大胜的佳音。

    原来曾国藩派出的另一路湘军在湘谭取得了大胜。那天,守城太平军战士缘梯而下,准备接应城外太平军入城时,湘军伏兵骤起,将出城太平军战士砍死,乘势夺梯登城,打开成门。大队人马立即冲入,夺占了湘潭城。

    这是太平军军兴以来,清军取得的唯一大胜。咸丰皇帝得到湘军大胜的消息,甚感欣慰,迅速发出一系列上谕,嘉奖曾国藩。然而,曾国藩并未得意扬扬,他认真总结战斗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整顿队伍中一些怕死懒散的士兵,大幅裁员后又招兵买马,扩充军员,湘军人数又恢复到万人以上。

    经过一番休整,修好战争中受损的战船,咸丰四年(1854)年六月,曾国藩率水陆大军从长沙出发,攻向湖北。

    岳州位于湖北湖南交界,首战交锋,太平军大败而归撤离岳卅,退守城陵矶要塞。塔齐布率领的湘军乘胜追击,展开大战。湘军士兵英勇顽强、所向披靡,在短兵相接中,太平军首领被湘军士兵乱刀杀死。太平军群龙无首、军中大乱、四处逃窜,退守武汉。

    城陵矶大胜,让湘军士气高涨,他们不披甲冑不避枪弹,顺流直抵武昌城。八月二十一日,湘军凭借水师炮火优势,摧毁了汉阳太平军沿江所筑的防御设施,武昌城外太平军营垒全部丧失。汉阳守将见武昌失守,亦弃城逃走。汉阳丢弃后,停泊在汉水里的大批水军,看看船队封死在较窄的河道里,拥骄在一起,千余战船全部被焚。

    咸丰黄帝收到湖广总督杨霈告之的武汉收复的奏折,异常兴奋。高兴之余,任命曾国藩为署理湖北巡抚。

    然而,昏庸无能的咸丰黄帝听信排挤曾国藩的大臣一派胡言,他们认为强大的湘军势力或许是朝庭的一大隐患,某一天甚至动摇黄帝宝位。于是咸丰黄帝又撤回了对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的任命。

    曾国藩以侍郎在籍,与督抚们属同一级别。但他这只是一个虚衔,连个钦差的的头衔都没有,所以地方官看不起他,在招兵、选将、购置武器、筹饷等等方面地方官不予配合。现在咸丰又不给他实权官职,他分明强烈地感受到了皇帝的猜忌和不信任。

    更让曾国藩痛苦的是,咸丰皇帝瞎指挥让他攻打南京,和江南、江北会合。曾国藩认为,太平军掌握长江中下游几座重要城市,地势险要、城墙坚厚,太平军又严密设防。以万余兵力迅速攻破坚城,根本不可能。

    可以理解驻守在南京的太平军,严重威协着皇帝的统治地位;可咸丰想尽快拿下太平军的想法未免太幼稚天真了!

    咸丰四年(1854)九月上旬,曾国藩奉咸丰帝皇命令,率师直向江西重镇九江推进。九江位于长江与鄱阳湖之交,它是继武汉之后第二个战略节点。湘军在九江上游田家镇、半壁山一带集结,曾国藩率大将罗泽南、李续兵率两个精兵强攻半壁山。太平军闻风四逃,多名将领战死。同时,水师分四个队分工合作,他们破坏拦江铁索、压制对方炮火、烧毁战船。这一仗九江上游的船只荡然无存,水师失去了对上游的控制力。

    湘军占领田家镇后,顺流而下,直取九江。太平军认为,湘军取胜很大程度上依仗水上优势,欲战胜湘军,先破其水师。太平军利用有利地形,诱惑湘军进入长江与鄱阳湖狭长的交汇口,切断一百二十多条小船退路。这样湘军水师被切割成外江与内湖两部分,内外船只不能合力,失去战斗力,太平军发动了大规模袭击。

    湘军大败,曾国藩差点成了俘虏,他在太平军逼近的关键时刻投水自杀,幸被救起。曾国藩夺取九江,克取安庆、直捣金陵的梦想成了泡影,并一时陷入漫长的困境。

    湖口失利后,太平军重新控制了长江航道,曾国藩一年多的战果得而复失,湖北的大片土地再次落到太平军手里。恰在此时,曾国藩的好友胡林翼来信,让他把得力干将罗泽南派到湖北,帮助他收复武汉。曾国藩放走了罗泽南及部下精兵,自己面临危险的境地,后又幸亏几个兄弟加入湘军,困处南昌的他终于绝路逢生,没有了生命危险。

    咸丰七年(1857)二月十一日,曾国藩父亲曾麟书去世,咸丰给假三个月,让他在家治丧。五月假到,他奏折咸丰请求在家守孝三年,没料到竟批准了。

    批准他在家守孝三年,实际上解除了他的兵权。

    曾国藩在家期间静下心来,反思自已在官场上一再碰壁,不光是黄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已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有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

    在好友胡林冀的多次力荐下,咸丰黄帝同意曾国藩再次出山参与浙江军务。这次出山,曾国藩的朋友们惊讶地发现,曾国藩变了。变得和气、谦虚、周到了;对皇帝不那么直言不讳,学会打太极拳了;学会“同流合污”了。

    04

    曾国藩的再次岀山,令湖北巡抚胡林冀兴奋不已。他想留下曾国藩在自已身边,和自记一起进军安徽,于是他奏折黄帝,改变让曾国藩率部入川的计划。

    此时的安徽舒成、桐城、潛山、太湖,全省已被太平军夺走,陷入危局。受咸丰之命,湘军在名将李续宾带领下,攻打庐州。因一路劳顿,连年苦战未及时休整,加之太军固守严密,李续宾六千精兵全歼,李续宾及曾国华死于军营。

    曾、胡二人收复安徽的重点是安庆,这个江边的重镇,决定着长江航运的安全,南京之所以一直保障安全和粮饷供应,就是有安庆作大后方的天然屏障。他们明白收复安庆的重任还要靠湘军完成。而江南大营的清军腐败、散漫、毫无战斗力,靠他们完成收复南京的美梦只是咸丰的一厢情愿而已。

    拿下安徽太湖,为进军安庆扫清门户。咸丰九年十月,湘军对太湖发起进攻,取得了太湖、潜山大胜,击毙太平军两万余人。

    曾、胡二人决定攻打安庆。

    曾国藩和胡林冀左右权衡,让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率部围城,让胡林冀部下湖北湘军多隆阿率部打援。这一“围城打援”的战术就是用一支军队围困住城市,同时安排多支部队在城外阻击援兵。湘军围城用挖沟法,修建双层壕墙,部队位于内外壕墙之间。多隆阿指挥有多隆阿指挥有方,大获全胜,歼灭太平军万余人,重创了太平军有生力量。

    咸丰十年(1860)四月,曾国荃挖长壕围城,围困到第二年七月,安庆城内终于断粮。太平军和城内百姓开始每天喝粥,后来吃城内的猫和老鼠,最后吃树叶和草根。湘军用大炮密集轰炸太平军冲锋队伍,咸半十一年八月一月,湘军挖成一条通往安庆城的地道,用火力轰塌数十丈城墙,拥进城内。城外的太平军遥望安庆满城大火,知道事已无法挽回,只好相望长叹,率兵退走。

    曾国藩、胡林冀对收复安庆异常高兴。曾国藩迅即向皇帝奏报取得的大胜,希望这个消息能给咸丰一些安慰。结果,就在奏折送出没几天,八月十日曾国藩接奉咨文,成丰皇帝死了。原来,第二次鸦年战争爆发后,皇帝逃到承德,看着大清江山摇摇欲坠,精神秃废。在刚过完三十一岁生日,一病不起,而后气绝升天。

    咸半去世不久,八月二十六日,胡林冀肺病加重,吐血不止,神形消瘦。胡林冀生命走到终点,时年五十岁。

    在攻打安庆之后,曾国藩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两江总督的任命,辖江西、江苏、安徽,他成了大清帝国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咸丰皇帝死后,继位的载享年仅六岁。两月后,太后慈禧和恭亲王奕䜣联手发动宫庭政变,三位大臣被杀。曾国藩的权位在政变后不但没受到影响,反而进一步得到提升。两江总督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并浙江全省军务。

    曾国藩得到了奕诉和慈禧的支持,进入一生中难得的顺境。何桂清集团彻底拔除,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些抚全部成了他的嫡系。有了这样的大环境,曾国藩制定了全面大举进攻太平天国的计划。中路,曾国荃自安庆沿江直下南京,攻取太平天国首都;东路,李鸿章创建淮军,奔赴上海,接任江苏巡抚,进军苏州、常州、收复江苏全省;南路,新任浙江巡抚左宗棠率楚军进军浙江,收复杭州。

    拿下安庆后,湘军下一个首要目标是太平军首都,这将是一场攻坚战。

    曾国藩布下四路策略,曾国荃部直插南京城下,西路多隆阿攻下庐所再向南京合门攻下庐所再向南京合围,东路鲍超攻下宁国再进兵金陵,北路李续宜突破阻碍攻向南京。

    曾国荃围城,多隆阿、鲍超、李继宜等人打援。谁知另三路军因战事不利或不愿与曾国荃合作,曾国荃驻扎在雨花台的湘军成为孤军。

    急于冒进的曾国荃在雨花台焦急等待援军的到来,他不知亲哥曾国藩比他更着急。无兵可派,只能全力供应军饷及战斗物资,他命令弟弟全力撑住。

    在三年时间里,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在江浙各地进展非常顺利。

    为了将南京严密包围,曾国藩不断向京城派兵,曾国荃部兵员不断壮大。他们相信湘军有充分的耐心和太平军耗下去。但朝庭却忍不住了,令李鸿章携威力强大的西洋武器来南京会攻,只是一心想独占攻陷南京首功的曾国荃内心不乐意了。

    曾国荃继续开挖地道,终于同治三年(1864)六月十六日,湘军所挖地道有一条侥幸穿到南京城下。第二天中午,曾国荃下令点火,埋在地道里数万斤火药爆炸,声如巨雷,城墙塌二十余丈。湘军蜂拥而入,太平军大乱,南京外城全部陷落。

    05

    咸丰十年(1860)四月十九日,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随着工作重心由军事逐渐转为民生和吏治,他时刻都在考虑解救受苦的民众生话状况。如今成了地方大吏。他决心对吏治采用行动了。

    人们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的第一把火象一股春风般清新拂面。刚上任不久,曾国藩要从大本营沿江东下,前往祁门。这次出行,对于两江地区的官场来说,就是新任总督的亮相之举。曾国藩心里十分清楚,清朝官场定会大搞迎送活动,他写信给下属们取消一切欢迎仪式,包括生活一切从简。他这样的举动,为自己的总督生涯开了个好头。

    另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礼品问题。据说曾国藩过生日,湘军名将鲍超亲赴安庆,给曾国藩贺寿。他一共带来十六大包礼品,其中包括珠宝、古玩,曾国藩只收了一顶绣花小帽。鲍超无奈,又把大包东西拎了回去。

    曾国藩刚开始当总督的时候,每天送礼的人在外排成队。因为他绝收礼品,慢慢形成习惯,后来便很少有人送礼了。

    不搞迎送,大搞大吃大喝,不收礼品,管好身边工作人员。对吏治来说,最核心的是减轻地方税赋,降低各级官员灰色收入。同治元年,江西全境收复,曾国藩与江西巡抚沈葆桢开始研究减负改革,同治二年(1863),江苏大部收复,曾国藩与江苏巡抚李鸿章研究减税问题。1864年,朝庭批复安徽巡抚乔松年裁撤浮赋建议。

    曾国藩在两江期间,生括非常简朴。据说他穿着陈旧的衣服,时常皱纹斑驳;吃的方面他也不讲究,一次宴客,客人发现总督大学士请客居然用一个破瓦盆;他对家人也是一样,他把夫人及两儿子女儿女婿接到安庆,让他们自已动手操持家务,整个总督府只有两个女仆。

    官场的潜规则,使得他不得不同流合污。他并不标新立异,而是尽量从俗,在公款吃喝上开始杜绝一切的作法实在行不通,那就随波逐流。皇帝派出的钦差路过所辖地,除迎送宴请外,也会送出费用。同治七年(1868)曾国藩由两江总督调任直隶总督,进京见慈禧时,他带了两万元的银票,为京官们送礼……. 据说,曾国藩当初设立了小金库,用于官场上应再酬打点及官场各项开支。

    曾国藩一生为官风格独特,骨子里清廉刻苦,表面上和光同尘。他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

    同治四(1865)年,正忙于两江事务的曾国藩突然接奉上谕,北上“剿”捻。

    太平天国军被绞杀后,太平军部分残部加入了北方黄淮一带的捻军,他们对捻军重新整编,建立起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正对朝庭构成威协。

    天京拿下后,为了解除朝庭对他的猜忌,曾国上藩已经裁撤了大部分湘军。此时兵员不足时,他首先想到了自已的学生李鸿章。当初在大规模裁军时,保留了他的淮军。李鸿章致信恩师曾国藩,他准备把淮军的三部交给老师指挥,同时还打算让弟弟李鹤章随同出师,帮助他协调诸将。

    虽然得到门生的全力配合,曾国藩的剿捻进展并不顺利,屡受挫折。加之,他力感自已身体不支,遂奏折朝庭请求调李鸿章来做自己助手,他没想到慈禧让李鸿章去取代他。回到两江之后,虽远在千里之外,曾国藩的心仍在剿捻战场上。他全力支持李鸿章,自始至终为李鸿章筹饷献策,尽心尽责。李鸿章到任后执行曾国藩的河道战法,利用河道的天然屏障,重点设防、布置关锁、以静制动、觅地灭贼,达到聚而歼敌。

    平定了捻军,让朝野上下松了一口气。曾国藩因首倡河防之策有功而被授于武英殿大学士,并于同治七年(1868)七月二十,奉命调任直隶总督。曾国藩离开两江之时,全城绅民百姓自发前来欢送,盛况空前,让他备感欣慰。

    直隶总督驻保定,在赴任途中,曾国藩一路考察直隶的吏治,结果让他十分惊讶。他发现,有的地方官到任一年多,竟没有升堂问过一次案,至于官员贪污不法的传闻,遍地皆是。

    曾国藩决心对当地官场痛加整顿。他大胆参劾地方官员,迅速处理历史积案。正当他拼了老命,将吏治进行到底之际,发生了著名的“天津教案”打断了他的吏治进程。

    望海楼隔河相望,有一座由5名法国修女建起来的慈善机构,叫仁慈堂,里面收了150多名弃婴,1870年春夏之交,育婴堂里暴发传染病,三四十名儿童接连死亡。死亡的儿童埋后,被野兽土扒开,引来不少人围观。一个谣言说孩子是传教士剜走了心、挖去了眼用来做药材,然后把他们弃尸荒野。

    一传十、十传百,法国教堂大规模拐卖中国儿量的传闻,造成严重的社会恐慌,整个天津人心慌慌、人人自危。后来,愤怒的民众与教堂、领馆发生矛盾,又冲向法国教堂。他们用力敲门,手持刀剑,杀死6名外国神职人员,又将领署与天主堂抢掠一空,举火焚烧。事后查明,纷乱之中共打死外国人二十名。

    天津教案震惊全世界,不但死亡人数众多,关健是法国高级外交官也死于此难。主管外务的官员崇厚即刻向慈禧汇报,请求他的上司曾国藩前来处理。曾国蒲面对困局、力排劝告、拖着病发的躯体,接手了处理教案的事务。

    曾国藩的到来,天津绅士百姓欢喜相迎,他们认为借此机会可以惩治洋人、甚至把他们赶出国门,大长中国人士气。没想到曾国藩派人详细调查研究、分析案情始终、查办不负责官员、辑拿杀人凶手。他认为教案是由谣言而起,婴儿的死因是因为疾病,是医生与乳妈之咎,并非洋人挖眼剖心所为。可朝庭官员、甚主连慈禧都相信洋人挖眼剖心的谣言,给他贴上卖国贼的标签,让民众对明庭的仇恨转移到曾国藩身上。

    天津教案爆发之时,场面异常混乱,参与者达万人之多。因此,缉拿凶手并非易事,尽管曾国藩想尽办法,结果才只抓了十余人。李鸿章面临着朝野上下压刀,也面临着法国人要求杀死天津知府、知县、和陈国瑞的压力,否则会有战争的威胁。七月二十八日,他自度病体不支,又一次想到学生李鸿章,他希望朝庭命李鸿章带兵来天津,一方面威慑法方,另一方面让李鸿章做自已的助手。

    没想到对曾国藩不满的慈禧太后下旨,令曾国藩调补两江总督,李鸿章补授直隶总督。和上次剿捻一样,李鸿章再次顶了恩师的官位,成了天下疆臣领袖。

    李鸿章在曾国藩已有的成果基础上继续收尾此案,直到平息了天津教案。

    06

    天津教案对曾国藩精神打击巨大。不光是社会各界的痛骂,更主要是来自朝庭的压力。他清醒认识到自己所致力的同治中兴只是一场梦,这个王朝己不可挽回。曾国藩发现,在慈禧心中,王朝的前途远没有个人权利重要,剿捻后期,慈禧一味急于求成乱指挥,让曾国藩认识到她是一个没战略眼先的领导者。天津教案中慈禧的表现,更是大出曾国藩意料。这样一个国家最高领导人,竟然相信子虚乌有的“挖眼剖心”之说,为了自己的面子,居然把他这样忠心耿耿的老臣抛出来当替罪羊。

    面对天津教案的打击,晚年心情的低落,曾国藩回到两江后身体一天比一天差了。同治九年(1870),他满了六十虚岁后,身体更是危机重重。二月二十九日,因出任直隶总督后看文件过多,他一度右眼失明,左眼也视物模糊。尽营如此,他还是没向困难低头,尽心办好自己份内的事。

    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的曾国藩,为国家办了一件大事。他与李鸿章联名奏折慈禧,送一批青少年赴美读书留学,学习国外科学技术,包括地理学、数学、测绘学、工业技术等等。朝庭采纳了他的建议,1872年八月十一日,首批幼童登上远洋客轮远赴美国留学。

    曾国藩意识到自己病情的严重性,但是他面对死亡毫不畏惧,仍然坚持自已的生活规律,也没有停止高强度的工作。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为大清王朝耗尽了生命里的最后一滴心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督官曾国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glv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