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家教家庭教育育儿教育
很多父母,就是输在“三观太正”上

很多父母,就是输在“三观太正”上

作者: 智高点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7-08-31 17:07 被阅读40次

    在高铁上看到一对父子。父亲一直跟儿子讲成功学,从马云、任正非讲到王健林,告诫儿子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做一个像他们这样有能力的成功人士,不能一事无成。儿子开始在玩手机游戏,后来索性假装睡觉。

    任何人都能看出来,他在父亲面前竖起了一道屏障,他们之间是隔绝的,父亲很急,像一团火,儿子冷淡,像一块冰。家长和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是战友关系,互相信任、及时沟通,有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这就像谈恋爱,单恋是一厢情愿,你做再多也没有用,对方还是无动于衷,所以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很重要。

    这也是很多家长和父母最头疼的问题,沟通是人与人直接心与心交流的地方,好多父母一着急爆粗口,有的直接动手,孩子怎能心甘情愿的听你的,及时听你的也是口服心不服,总有一天会给你还回来,要经常和孩子多沟通倾听他们的心目,不要用你的老思想绑架孩子的思维!

    这是很多为人父母者的痛。那个婴儿期,把你当作全世界的孩子,你天天见他,为他出钱出力,操心着急,却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失去了他。他的世界你进不去,你的话题他不关心。

    这种心理上的失去,比真正的失去,更让人无能为力。你明明还爱他,对他充满期待,却无论用多大的力气都没办法改变他,甚至你越用力,他离你越远。

    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明明都是尽职尽责的父母。

    教育界的金句“陪伴是最好的爱”,害得很多职业女性对孩子说对不起,甚至辞职回家做全职太太。其实只有陪伴远远不够。如果你的陪伴像监狱和牢笼,陪伴越多,孩子越差。

    我们容易将陪伴错误地理解为守护,其实陪伴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交流的质量。交流的质量好,陪伴一小时胜过守护10小时。

    通畅的交流与沟通是一切关系的基础,没有交流的关系是在心理上的彼此失去。

    林真理子的小说《平民之宴》最近在家长圈传得很火,触痛了在教育上兢兢业业却走入死胡同的家长。

    小说里的由美子是一个全职妈妈,对儿子寄予厚望,送他读不错的学校,上很贵的培训班,风雨无阻地为孩子送上热乎乎的便当。读高中的儿子,却厌学离家出走。

    由美子什么时候开始失去儿子?当翔第一次希望像一个成年人,好好跟母亲谈谈开始。翔告诉母亲,自己不想做别人眼里的成功人士,只想当个平凡的打工仔。

    由美子正义凛然而又痛心疾首地说——一事无成?开什么玩笑,我们这样的家庭根本不可能出这样的人。你外公是医生,你爸爸早稻田毕业,就连你妈,也是上过大学的人……

    当孩子终于鼓足勇气,向父母露出柔软的疼痛与脆弱的伤口,他们期待的不是被嘲讽、被教育,而是被理解、被认可。这方面,太多家长输在过分认真、三观太正上。

    一个做儿童教育的朋友跟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天他13岁的女儿说:“我想自杀。”

    他淡定地回答:“活着确实辛苦。不过,青少年自杀是要上社会新闻的。大家都会猜测我们虐待你,是狠心又愚蠢的狼妈虎爸。爸爸说不定连工作都得丢,毕竟我是老师。唉,又没办法跟人解释,我只是尊重女儿的选择,这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

    他认真的可怜样儿把女儿逗笑了。

    后来女儿说,觉得自己的父母很牛。她同桌也跟父母说过要自杀,父母发疯似地骂他,他妈边哭边打了她一个耳光。

    他女儿现18岁,跟他无话不谈。他很自豪,告诉我,真正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还愿意跟父母好好说话。

    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化,是交流与理解。能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的家庭,温暖有爱;懂得聆听的父母,也懂教育。

    有个亲戚家的孩子,上初中,突然就离家出走了,找回来以后,说不想上学想外出打工,父母以死相逼让回学校继续上学,孩子誓死不同意再回学校,跟父母的关系僵到了极点。父母委屈地说对女儿的教育尽心尽力,好话说尽。嘴皮子都磨破了。现在这是怎么了,说啥也听不进去,整个被人灌了迷魂汤。鬼迷心窍了。父母伤心透了极点。孩子一脸心疼父母之心都没有。

    可这不是交流,是单方面的说教。真正的交流,是像最贴心的朋友一样:你的一切我都懂,你的不好我接纳。

    中国父母最大的问题是“大主角”意识太强,三观极正,永远一副我比你懂、我比你高级的脸。甚至一激动,连“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种近于诅咒的话都说得出来。

    孩子属于未来,而父母属于过去。教育的前提,是认同与跟随。如果他不认同你,你就没办法教育他。而想获得孩子的认同,你首先要认同你的孩子。

    讲认同这个问题,很多家长有一个困惑——孩子能有什么主意,即使有也肯定行不通,太离谱,一口就否定了。

    无论多离谱的想法,他愿意跟你讲,就是跟你亲,你唯一的选择是珍惜这种信任。

    凡事讲三观,永远摆一副大家长脸孔的人,最大的问题是永远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总觉得少说一句,孩子就变坏。

    可世上的事就是那么奇怪,你越担心他学坏,他越学坏。因为即使孩子,也讨厌永远被压抑、被定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就像《平民之宴》里的废柴儿子,当母亲坚定地认为世上只有一种成功、一种生活时,他的所有离经叛道,其实是为了向父母证明,我可以过另一种人生。

    经常有人谈论穷养富养的问题,其实原生家庭的好,不在于物质,而是平等与信任,是交流的顺畅与彼此的理解。

    能放心大胆地在父母面前坦露阴暗面的孩子不容易变坏。他们相信爱,懂得爱,人生自然而然地向着光明那方。

    他们不会把挫折当成失败,因为从父母那里,他们得到了做自己的底气: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不会失去被信任的权利;你的人生,不是被某一次考试,某一次成败定义的。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智高点教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很多父母,就是输在“三观太正”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goq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