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态课的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最多的师生对话方式就是:老师问:“听懂了吗?”学生答:“听懂了!”
......
在学生的整齐划一的随声附和的“听懂了”的满意的回答,我们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从不怀疑。可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学生还是在不断的试错中重复犯错。才会让我们对学生在课堂上是真听懂还是假听懂开始怀疑。
其实,细心的老师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应该十分清楚,看看学生脸上的表情,再看看他们的在课堂的参与状态,他们究竟是否听懂,我们就应该猜得出个十之八九来。学生学会了没有,既要看学生是否达到了本节课学习目标达成与否,还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有无自我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等。
细细想来,如果老师没有能够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动手动脑的活动中去体验,并针对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有效训练。而教师是依靠自己的讲解,学生被动的听讲,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要能够真正的听懂,可能性不是很大。
在一个以教师一讲到底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都只是一个忠实的“听众”而已,学生根本就做不成学习的主人,他们也不能够站在“舞台”中央,也就很难有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更别说创新能力的培养了。至少,他们不能够跨越老师讲授的这个“雷池”。学生没有机会,老师也根本就不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在常态课背景下,我们都习惯于讲和练,很少有评价的参与。即便是有了评价的渗透,也不过是简单的试题检测而已。这是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也是很难让学生在继下来的学习中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和信心的。在初二年级的语文读写融合课“活动.探究”单元,丁肇中的《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课文,从开场白的问题提出,到论点、论据、论证的跟进,为师生学习演讲词的撰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原本是学习演讲词的文本,却被老师硬生生的按照传统教学的经验,把课文上成了对议论文文本的理解。老师对文本的不厌其烦的讲解,再加上大量的问题设计和练习题的训练,就把文本给“肢解”得支离破碎。完全没有按照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点组织学习活动,这样的一节连方向都搞错了的语文课,我们再多的努力都是徒劳。
也是在同一篇课文的学习的课堂上,另一位老师的教学就非常有非常有深意,除了引领孩子们学习演讲词外,还对孩子们的开展课外读书做了很好的引领。特别是谈到“格物”“致知”的代表人物王阳明时,老师的绘声绘色的讲解了关于一代大儒王阳明生平事迹。从王阳明的天才年少成名到龙场悟道,到“心学”思想的形成,再到他的用兵如神,从未吃过败仗的神迹,让在场的学生都对王阳明这个“圣人”产生兴趣,并对其顶礼膜拜,对孩子们接下来学习王阳明的思想,研究王阳明其人,以及对老师推荐的书目《王阳明大传》《传习录》等书籍满怀期待,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对阅读关于王阳明的书籍产生浓厚的兴趣。
现实的课堂上,不管是什么学科,也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型,老师们都总是相信“讲授”的力量。总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讲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培养学生素养的目的。于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即便是学生读读文本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老师也不信任学生,让他们开展自主学习来完成学习体验,还得通过讲授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被动的听讲中接受,然后又是反复的训练巩固。这或许已经成为常态课的一种惯性动作,也许是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挑战性的原因。
很多的老师总认为:我讲过了,你就应该听懂了。可现实确却是:即便是老师重复的讲过了多少遍,孩子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再次犯错。我们也很少去辩证的思考,我们的讲授,孩子是否能够真的听懂?
在一节七年级的数学课堂上,年轻的教师对一份批阅过的试卷进行讲评。她的教学法可谓是常态课中的“经典”。她从头至尾就没有对学生的答题情况做过反馈,也没有给学生以纠错和订正的时间、机会。一上来就是逐题的往下讲,从读题到审题,再到解题,他都一一包办,亲力亲为。教师沉浸在自己的讲授的幸福之中。其间,少有的提问基本上都是自问自答式的,更多的还是“听懂了吗?”然后是学生的随声附和式的“听懂了”的回答。接下来就是同类型题目的学生的练习,然后又是老师的一番讲解。包括A答案的延伸,涉及到的知识点的讲解等等。一节课试卷讲评课,老师的尽显其主导地位,学生却在被动的听讲完成记录、练习,订正的学习活动之中。下课铃响起,一切活动宣告结束,学习也到此为止。
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始终是课堂的生命线。不管是试卷讲评课,还是新授课的教学,学习的主体都应该是学生,最忙碌的也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也只有他们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行动起来,忙碌起来,那才是孩子们学习应该有的样子,也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如果在课堂上,老师一味地不知疲倦的讲授,学生也就只能成为课堂的看客,这样学习就注定是无效的,这样的课堂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的。
课堂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讲授。但我们一定要对其认真审视,究竟应该讲在何处,以何种方式进行讲授。
其实,我们的“教”更应该他现在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评价、管理等等,成为课堂的守望者、倾听者、观察者与促进者,以促进学生“学”的不断推进。
“教”仅只是一种手段,而学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错把手段当目的,我们的教育之路就会越走越窄,越来越被动。
在课堂上,学生听懂了吗?学会了吗?这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所应该努力的方向,也是课堂质量评价的焦点,更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最终归属。它完全可以通过教师对课堂观察,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表现来做出判断,或是通过课堂评价的手段来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