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启发式教学”和成语“举一反三”就出自孔子的这段话。从孔子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启发学生是有条件的,即要看准时机。必须受教育者先发生困难,有求知的动机,然后去启发他,这样教学效果自然好些。
我们当老师的都知道,要出现这样的情况,既需要学生主观努力,又需要教师创造客观条件加以配合,也就是数学课堂上常说的创设情景。
相反的,和启发式教学相违背的做法往往有以下三种:
第一、教师“满堂灌”、“一言堂”。教师讲的天花乱坠,但学生只入耳却不入心,左耳朵进,右耳朵又出来了。
第二、启发不当时。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问题没有思考的价值,学生懒得思考。二是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机会,一个人回答全班复合,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滥竽充数者居多,效果不佳。
第三、设置的问题不好。教师设置的问题要么太容易,要么没有思考价值,要么是太难,思考不出来学生望而却步,这些都是违背启发式教学的宗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