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学生是有条件的,只要看准时机,这个时机就是愤和悱。
在我们的教学中,满堂灌、一言堂基本上贯彻了课程的中心,我们在上面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可能也只听了表面。很大程度上我们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有时候我们还想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完以后在进行温故而知新,孩子们照样能考好,我们忽视了在新授课中对学生的引导,基本上学生在课堂中都处于被动的位置。而且有些思想不专注的学生,一方面要避免老师发现他们思想不集中那一方面,还要趁机在课堂打瞌睡,或者是做小动作说话。
其实这是由于我们没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里边,我们设置的问题,要么就是太简单,要么就是太难,对很多学生来说望而却步,或者是说我们设置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不知道怎么思考。在我们提倡的高效课堂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做起课堂的主人,对教师的课堂时间有所限制,很大程度上让更多的学生的参与进来,只有参与进来,那么他思想就会集中,上课做小动作,说话的学生就会相对减少。
也许不是学生不爱学习,也不是他们没有兴趣,而是我们忽视了对他们兴趣的引导,我们错过了启发的时机。在教学中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启”的机会,让学生及时地表达他们想要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就会能深入学生的内心,那这样的课堂必定是高效的。
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内心有股欲知而未得冲动,是尤为重要的。以后的教学中,让我们也仅仅充当一个“助产婆”的角色,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