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我们对于成功、失败的认识,会有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就是要求自己一上来就成功。第二个误区,就是要求自己永远都成功,一次失败都不行。——刘媛媛
关于成功和失败,超级演说家冠军刘媛媛说过以上这句话。这两个误区看起来很荒谬,但却是很多人都容易陷入的,包括我自己。
看到这句话,我的感觉是什么呢?我觉得我的大脑和感受是分离的。大脑觉得失败很正常,但是从感受上来说,一旦遇到失败,就会有种被钝器袭击头部,然后心往下一沉的感觉,挺难受的。这种潜意识的反应如此迅速直接,也许和我们的一些早期经历有关。但失败又是如此常见,想明白了它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其实只要是一个稍有难度的事情,很难一上来就成功的。
最简单的一件事,一个孩子学习走路,他得跌倒多少次,最后几乎每个孩子都成功了。我们不会说他前面的跌倒是失败的,我们会看他一次次地练习,跌倒了再爬起来,孩子才哭过的小脸儿在跌跌撞撞走了几步后立马就可以灿烂地咯咯笑出来!
可是当我们长大后,想做一件有意思的事,刚开始大概率也是会遇到一些挫折的,可是这时候我们的心往往就不那么单纯了。头脑里常常充满评判:“我是这块料吗?我可能根本就没这个天赋!”——这样很快就放弃了。“为什么别人好像轻松就做到了,我却做不到呢?我是不是太笨了?”——于是很快就沮丧了。导致我们不能达到目标的,常常不是这件事有多难,而是我们没有熬过这个过程中的自我怀疑,而且原因都归结于天赋等不可控的因素上。诚实地说,这够客观吗?人或许是有一些禀赋的差异,但通常禀赋差异也不过限制了我们的上限是能达到100分还是95分,可是我们甚至做到60分的努力了吗?或者是不是把很大一部分意志力都拿来对抗这种自我打击和自我怀疑了呢?
其实在成功的路上,”失败“是常态,只要没有放弃,都不是真正的失败。即便在如今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仍然有很多困扰人类未被解决的难题。人们经过一次次艰难地尝试,发现有些方法是不行的,于是调整,重新尝试,再调整。终于有一次成功了!但这个成功的下面都是历次失败的经验支撑起来的。所以失败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养料,失败是成功前的练习!
在一个团队里,学习同样的东西,有时你会发现为什么有的人学得就很快、很能坚持,可是我就做不到?请不要自责,更不要放弃,要知道每个人的基础和背景知识是不一样的,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环境下根本就没有可比性,或许你根本就不知道别人曾经失败过多少次,是否也有过你目前的经历和怀疑。如果是你真想要的东西,你需要做的,就是跟随自己节奏,客观地分析拦住自己的是什么,再去思考和尝试如何解决。
总结下就是:失败是成功真正的伙伴,不要用你宝贵的意志力去做攻击自己这种左右互博的游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