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 《静悄悄的革命》打造润泽的教室
关键词:润泽 对话 倾听 激励 唤醒 思维
分享人:张桂英
《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我是第二遍阅读了,最触动我的就是"润泽"的教室。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2020年我去北京西城区跟岗学习的一个月,我有幸走进北京的几所小学,在他们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和咱们课堂里不太一样的风景。
我发现:孩子们看上去不太那么“循规蹈矩”,和我的课堂(腰板挺直,双肩平放,目视前方)不一样,然而课堂参与度极高,孩子们思考得极其深刻,老师们对外在行为的关注度也不是太高,更多的注意力是确保每个孩子深刻思考,老师们对每个孩子都很好,总是微笑着欣赏所有的孩子,那里的孩子也特别自信,一点不怕生人,见到谁都敢大声打招呼。
1.舒适宽松
我在深思,到底怎样的坐姿和氛围更利于孩子思考呢?人只有处于一种安全、安心的氛围里,处于一种全身心放松的状态,思维才会活跃,如果把意志力都用在对坐姿等外显行为的约束上,是不是就不利于思考了呢?比如眼睛目视前方,腰板挺直,望着老师,就一定在思考吗?也许他把所有的努力都用在了对身体的约束上,没有精力去思考,如果思维没开启,那就很难说学习的真实发生,更谈不上深度学习。只有营造舒适安全的课堂氛围,孩子们才能真学习,不会胆战心惊,不会腰板挺直,不会竞争激烈,而是彼此尊重,就算说的不好或者直接说"我根本不会"都不至于被同伴和老师耻笑、训斥。
2.敢说真话
学习是在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得以生成、发展。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让每个学生相互作用。
对话的发生一定是在宽松、自由、无压力、彼此尊重的课堂里才能发生的,必须营造这样的氛围,打造“润泽”的教室。试想如果孩子们处在一种焦虑和不安中上课,对话怎么可能发生,孩子们每说一句话都在心底里猜测“这个答案是老师想要的吗?我这样说老师会不高兴吗?同学会耻笑我吗”,这个时候就没法对话。这种氛围的营造,教师是关键,必须发自内心深处去尊重每个孩子,老师要把声音降下来,真诚地和孩子们沟通交流,不能让孩子感到害怕恐惧而迎合老师。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良好的、润泽的氛围一旦形成,对话教学将走向更深的层次。
3.学会倾听
其实我们教师的课堂倾听一直在,只是教师总是做“选择式倾听”,听那些对推进教学、接近标准答案的“好孩子”的声音,总是为标准答案而喝彩,所以很多孩子为了不被老师“白眼”,不让老师“皱眉”,不惹老师生气,也为了自己的“安全”,他们开始试着去迎合教师的心情,不敢表达不懂,只能不懂装懂,于是浅表学习和虚假学习的课堂状态就水到渠成了。若要教会孩子倾听,我们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尤其是学困生,让他们把不懂说出来,知道哪个孩子哪里不会,才能对症下药,在听懂有声语言的同时,更要听懂无声的语言,如动作、表情等等,更要树立规则意识,营造“宁静”的课堂氛围,尊重每个孩子,让同伴间都能倾听别人的发言,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思想,在自己未开口说话之前,对话已经发生,思维有了几个回合的碰撞。
4.激励和唤醒。
对话教学的课堂里,我们一定学会激励和唤醒。孩子们开始不会表达,不会交流,也不愿意去深思。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出手,要善于激励孩子,设计挑战性问题,将学生带入思考的境界,去文本里寻觅答案,这种和文本的对话就已经发生了,要给足学生时间,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自主学习时间其实也是和文本对话的时间。然后在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特的观点和认识后,再组织同伴间的对话交流,激励每个人都要表达观点,说收获,说困惑,说质疑都可以,也就是平时的小组合作交流,称之为研学。交流后,教师要善于带领孩子串联和提升,对于难点深入探究。激励唤醒孩子,使得所有的孩子都有话可说,都大胆言说,创造交响乐式的课堂。
其实整个的学习过程,就是要经历生本对话,而后是生生对话,再引向师生对话,然后再回到生生对话,最后回归自我对话。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当学习走向对话,一切就不一样了!
4.提升思维品质。
对话,不是对着说话就是对话,从形式上可以是生本对话,自我对话,或者是基于一个话题的你来我往,而这一切都是形式上的对话,真正的对话应该是指向“思维”的活动,是在认真读文本后的自我思考,是在倾听别人的观点后,和自己的思考整合重构再表达,最后完成自我对话,将思考推向更深入,也就是说言语交流形式上的对话背后是思想的交锋。发散思维,深入思考,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了表达能力,如此才能培养出不拘一格的创新型人才。
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佐藤学先生说"支撑着我们每日的创意和创造性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给每个孩子学习的尊严、专注教材(学问)的发展性和我们自己的教育哲学这三点。"
希望我们认真阅读此书,躬耕课堂深刻反思,学无止境,只要我们谦卑,就能找到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