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号,异常晴热。九江的太阳照得手臂发麻。但因了望山止暑的缘故,故也添了几分淡定。
在上盘山公路之前,购买了门票。庐山的车道修得很好,大概是因为多石块,质地坚硬,没有一处是破裂的。汽车一层层绕上去,气温一层层冷下来。我坐在副驾驶的位置,好喜欢那样一种令人屏息炫目的速度,两旁的树木直逼而来。迎面的风带着呼啸的声音,使我心里也不由得有了一种要呼啸的欲望。盘山公路都是依着山势,沿着边缘一阶阶往上修的,弯多且急,听开车师傅说有400多个弯,路并不宽,而且是双行道,真不得不佩服师傅的技术了。原生态的庐山给了草木充分的生长自由,多石的环境又使得山涧里有涓涓细流的娓娓歌声,降落沟壑,滴答滴答。放眼望去,雾在林间流动,重峦叠嶂都静卧在雾色之中。一条白绸带在林间若隐若现,在远山的雾气中像极了仙女的飘带。碧蓝的天空也来热情相迎,似乎触手可及。
当期待到达最高点时,牯岭到了。牯岭早已俨然成为一座小城,只是这个小城的建筑,都是就地取材的,山上石块丰富,于是宾馆、超市、银行、小吃街乃至居民房均是以石块为原料,另外一点就是由于地势的高低落差大,石阶随处可见,各种建筑都是依着山势进行搭建的。后来听导游说牯岭的开发最初始于英国人,因此西方的建筑文化式样直接就被引入到牯岭别墅群,基本特点表现为低层、外廊式、四坡屋面,屋顶多有老虎窗点缀,屋顶上还铺有红色或绿色的铁皮,听当地人介绍说是因为庐山气温低,风大,冬季雨雪厚重的缘故。一栋栋普通的石屋别墅,你不会想到的是里面的设施一应俱全,非常现代化,而且看起来不大的屋子里有许多隔间,往往都是三代同堂。
依着护栏,极目远眺,山脚下大片大片的别墅群,如同一个个温暖的怀抱,亲切地将我包裹起来。只逛荡一会儿就会忘了这是山顶,俨然五柳先生笔下的桃花源。这里的年轻人白皙而灵动,老年人微胖而健康,个个步履舒缓,气定神闲,完全一副知足常乐的幸福模样。来到这里,虽然充满好奇与兴奋,我还是放满了脚步,以这里特有的平缓节奏来欣赏一切的美。 夜幕降临时,牯岭街开始热闹起来,但热闹归热闹,绝非喧闹。由于是七、八月避暑旺季,游客云集。各大超市,街头巷尾的小商小贩当然不会错过这样一个宣传庐山文化民俗与特产的绝佳机会。特产多是关于山和水的,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石鸡了,说是鸡,端上桌来观其色,品其味才知道像极了牛蛙,疑惑了很久也不知是石鸡还是牛蛙,除了价格上不具有可比性之外,其他的差别直至一盘红烧石鸡只剩下姜、蒜等配料时,也没觉察出来。还有石鱼(大概虾米大小)、石笋、石菇、石耳,好像石头多了,副产品也多了。手工艺品如彩石、各色竹制品、寺庙、佛教吉祥物、有庐山气息的伟人纪念物也都琳琅满目。 街心花园处人满为患,菲律宾友人载歌载舞,当一首首名曲在小镇上空飘荡时,如涟漪般一圈圈越扩越大时,真有天籁之音的感觉。
九点,我不得不转向旅社避寒。坐在窗台上,打开窗户,隔着纱窗,阵阵凉风乘缝而入,再加上树叶沙沙声的兴风作浪,好几次让我以为下起了大雨。半夜醒来,通体舒适,只是寂静中又似有了雨打芭蕉的错觉。 早上起来,水很清凉,用双手接了泼在脸上,掌心里忽然感觉到自己皮肤的细嫩与柔滑。 在此刻,温暖有弹性的皮肤和清凉活泼的水是上苍的恩赐,却是常常被匆忙的我所忽略了的一切。 于是,在这天清晨,我慎重地洗我的脸,仿佛明白这是一种从远古时代里传下来的仪式。 清冽的山水柔柔的滑过指尖,不禁想到,我们这一生要用多少时间来使自己的外表变得洁净,再要用多少时间来使自己的内在变得美丽,我们似乎总在不断吸收、学习、修正,努力使自己能够达到心中所期望的标准,然后再坐视这一切慢慢消逝逐渐还原。
简单的早餐过后,开始了一线各个风景点的游览,月湖桥、花径、东林寺、锦绣谷、天桥、险峰、仙人洞、石门涧、乌龙潭、黄龙潭、三宝树……一一看过去,眼前有古人留下的诗,脚下有平整光洁的路,耳边有此起彼伏的叫卖。只怪自己的文化底蕴太浅,完全没有可能与山水构成宁静的沉默了。 只是当山风袭来,当山风从群峰间呼啸而来的时候,只有那孤独的行路者才能感觉到那种生命里最强烈的震撼吧。
石级一级级向上走,又一级级往下游,曲曲折折。后来完全是麻木地抬腿放腿,抬腿放腿。然而简单重复的动作却遭遇了这样寂静的山林,更没有想到的是,我居然也会有这样寂静这样无所欲求的心情。 还有在雨润烟浓的今天,森林中一汪澄明如镜的潭水,水中深的浅的倒影,湿润沁凉的芳香。而轻轻涌来的云雾使得近在咫尺的山林也只能有着模糊的面影。 次日早起,下楼,已有难度,小腿一天便不堪重负,大概庐山浓烈的人文气息于我来说太浓郁深邃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