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刷认知很爽,但是也有其危害性?
一、什么叫刷认知?
刷认知,在我看来,就是我们看到一些自己从前没有见识过的事物、思维、逻辑等,我们在看完、了解这些“认知”后,会产生一种“我好像懂了好多”、“原来如此”、“这也太厉害了”类似的快感,这种快感,会让人进入一种虚渺而充实的状态,就好像桌面上放着佳肴,还没吃就感觉已经吃饱了。
刷认知这件事,本质上是一种学习,但这种学习并非有导向性的,即本来我们的目标中并没有计划要去学习某样东西,而是在各种渠道无意中被我们看到的“爽文”、“冷知识”。因此,这种学习,是随机的、碎片的,不成系统的。
例如,近几年,每到新年跨年前后,会有一类跨年演讲节目,大概你我也会看过、关注过。在看跨年演讲的几个小时里,你会有这种感觉吗?——哇塞,这个说得真有道理,这个概念好高级,原来我们见证着着这么多的历史时刻……
但是,这种碎片化的认知涌入大脑,其实只会让我们大脑爽一会儿,并没有改变我们实际生活和工作的任何地方,如果长期沉溺于“刷认知”的虚幻当中,就可能会让人看不清现实,最终留下“我懂了很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哀叹。
Kong无意说这类跨年演讲的好与坏,毕竟凡事能开阔视野,引发思考的学习,都没有坏处。只是,在回归平静的现实后,我们更该关注的是,我们知道的,与我们能做的、该做的,这两者之间的距离。
二、什么是行动派?
与刷认知相反的是行动派(纯属个人的理解,如有更合适的代词也可)。
行动派,通常会通过行动去达到、证明某个结果。
盲目的行动派,会在行动中碰壁,然后解决问题,再次行动,一遍一遍失败、调整、重新验证,从而梳理出一套自己的行动方法。他们可能会有一个观念,认为“读万卷书,不及行万里路”,只相信眼见为实。
例如,过去我们曾在一些段子中看到过:某某菜鸟销售员,被客户拒绝了1000遍以后,终于获得了一个大订单,进而好像开窍一样,走上飞黄腾达之路。最后,被冠以一个“懂得坚持到底”的销售员才是一个合格的销售员。
然而,理性地思考,谁又能真正归因这名销售员的成功之道呢?他认为的成功方法,并不一定主要归功于坚持不懈,也有可能是他不断试错改良的销售话术呢,而这些成功方法,指不定前人早就归纳出方法论了,何必碰壁1000遍才能苦苦觅得?
因此,只追求盲目的行动,也许最终也能够达到目的,只是要绕过的弯路更多一些。何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用行动去验证他人的认知,从而调试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认知与行动的方法?
认知与行动相协调,能让我们真正走起来,用更少的成本达成目标。
三、如何拉近认知与行动的差距?
1.目标导向。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形成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便是学习的目标,该吸收什么认知,以补全这个知识体系,再去寻求认知的来源,不是刷到什么看什么,而应该借助大数据机制,我们需要学习什么再去看什么,让大数据为我们推送我们真正需要的认知、内容。
2.建立关联。
当看到零碎的认知信息时,可以为其匹配标签,当某一类标签的认知内容形成一个知识点集群后,便可建立认知与认知之间的关联,判断是并列、递进、相反还是其他的关系,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形成、补充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3.认知指导行动,行动复盘验证、迭代认知。
优质的认知,可以让我们更快速抓住本质,减少资源和精力的分散与消耗,通过本质的逻辑去指导行动,让行动以更低成本进行验证,当行动与认知相互得到验证,并形成方法论后,则可以考虑做加法,补全这套方法论,这是一种迭代。
举个例子:
第一步,基于目标导向,我想提高写作能力,会先大致上建立一个写作的框架,这个框架可以是多样的,例如基于文章结构、基于文章类型、基于选题方向等等,于是,我去关注大量的垂直类公众号、购买豆瓣评分较高的写作方法书籍、加入一个写作社区等,以及时获得他人优秀的文案范例。
第二步,自上而下建立关联。在看到一些优秀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引用案例、金句等的内容时,可以摘录其中的片段,加上标签,例如“#个人成长”(选题方向)、“#观点论证”(文章类型)、“总分总结构”(文章结构)、“#名人案例”、“#开头金句”等等,假以时日,这种标签下,会聚集大量的同类型信息,形成一套关系写作的知识体系。
第三步,认知与行动相互促进。基于已有的知识体系,去练习写作不同类型的文章,用这套方法论去复盘写作的水平是否得到提升,写得好的地方在哪,不好原因是什么,然后继续补强这套体系,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闭环。
正常来说,人走路都需要两条腿轮流运动,总有一条腿要先走在前面,然后被另一条腿超越,如此反复循环,人方可前进。
换到个人成长这件事上,其实也是相同的道理,认知和行动这两条“腿”,也遵循这个道理,认知先领先行动半步,然后行动又一反超认知半步,如此反复循环,人所处的位置才会真正发生位移。否则,认知的步伐迈得再大,行动跟不上,那么终究只能停留在原地不动。
365天思考 / DAY11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