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是英雄。
中国的机长是一个脸谱式的人物。他拥有坚毅的意志,有临危不乱的定力,有责任心,有胸怀,偶尔冰冷却内心热情的一面。然而,唯独缺少一些人性的软弱和面对社会不公正的抗争感。
中国的电影英雄从来是集体的英雄形象。各方高效的配合,从调度室,塔台,军用机场,地勤人员,方方面面的紧密协作,铸就了英雄归来的画面。
朱亚文饰演一名管理局官员,暴露出一点点人性的另一面,转瞬即逝。他刚进飞机舱表现的那种稍显冷漠的质疑,而后又不无理性的赞叹:怎么这么牛啊!克制的道出内心无法抑制的敬佩。
中国机长遭遇的事故,或许真相太过于简单:飞机质量事故,无任何人为操控风险。各个部门配合协作克制冷静,一起化解了一场潜在的空难。
一切都顺心的节奏,让故事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飞机途中的操控上面,上演了一段空姐险象环生以及稳定乘客情绪的感情戏码。
只是,对机长内心刻画,就缺少了深度。
机长忙完了一天的任务,然后继续回到家中庆祝女儿的生日,仿佛刚才的一切都没有发生,偶有相拥后劫后余生的幸福感。这样内心过渡,缺少了一些些人性的东西。
他应该有过恐惧,当他计划饶空一大圈等待云团散开时,没有对自己策略的丝毫质疑?
我们沉浸在这个惊心动魄的飞机之旅中,感受到的是空姐的热情和美丽。自然油然而生对这个机组成员的敬佩,他们仿佛本就该是那样,团结协作,尽职尽责,演绎了某种被固化的人格形象。
从观影的深度来看,离开电影院后回味的不是太多。
后来,忍不住去找来《萨利机长》看,导演对机长的人性刻画稍微深度了一些。
一场空难幸免后的萨利机长,充满了人性的体验。他同样伟岸,热情,充满责任感。通过乘客的热情、酒店服务员的激动,还有化妆师忍不住的吻,让他的形象高大,充满英雄的光芒。
然而,这部电影却是展现着在这一切英雄光环背后,机长内心的斗争。他在回忆自己当时的迫降策略,从坚定到怀疑重新又到坚定的态度转变,让这个人性的形象更加饱满,更突显他的内心责任感。
中国机长说,走吧,一起给乘客道个歉。
萨利机长说,要是我搞砸了呢?要是我在职业生涯接近尾声时犯下了大错,要是我危机机上所有乘客生命呢?
中国机长代表的是航空公司,是一个集体,一个本该为乘客服务好的责任团队。
萨利机长代表的是个人,纠结于自己的判断可能从概率上把乘客带进了危险的境遇,跟英雄的光环无关。
于是我又看到了:美国的英雄是个人的英雄,中国的英雄从来是集体的英雄。这就是文化的差别。我在欣赏这样的英雄形象时,也能感受到这种文化的差距。
中国机长把我们带入了乘客的视角,感受到一个负责任的集体对我们的关怀,对我们的保护,让我们愿意把安全交给他们。萨利机长,把我们带进了机长的视角,感受到政府、媒体、乘客还有身边每一个人对待他的态度,以及他内心的冲突,感受到他人性的光芒。
一篇是把集体意识拍的饱满,一篇是把个人形象拍的丰富。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只是从观影的角度来说,哪一种更有深度的?个人和集体,同时来表现呢?
导演都希望能做到。
在《中国机长》里,导演也渴望凸显机长的个人形象,劫后那一刻对后辈的肯定,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机舱里深思的时候,在被评价:怎么这么牛后惭愧低头,无不侧面隐忍着一个强大人物的内心戏,只是,这样的冲突太隐蔽,也太脸谱化了。
萨利机长也想把集体烘托的伟大,最后在听证会上对集体的赞叹,通过机长的口中呈现出来,一句话的肯定,画面感显得有一些单薄。可导演却很用心用镜头告诉我们,社会团体的援助并非统一调度的效果,却都达成了高效的协作,媒体让这一切发生的包含英雄的光芒。
然而,最后的花絮让我些难受。电影还原真实的故事,是一次再次艺术创作,他将完整一个美好的故事,却通过花絮把某些情感拉回了现实。
中国真正的机长,出现在演员合影中,显得渺小了。而真正的萨利机长,出现在人群中,更伟大了。
作者:曹涛,跨界转型专家,互联网追风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