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和奶奶聊天,谈到了奶奶以前经历过的事情。
“你二伯五岁的时候,拖着一张椅子从伯劳走回来,三十里地啊,他能一路拖回来,多不简单啊!”奶奶说。确实挺不容易的,现在交通便利了,但我们开个车出去也要半小时,更别说那时候五岁的小孩能够走着回来了。“到了村口,我问他这是哪?你二伯说‘这是我们家呀’,他还记得哦,记得回家的路哦。”奶奶笑着说道。
今晚和奶奶唠嗑我才知道,原来奶奶年轻时坐过火车,去过远方。那时候,我的爷爷奶奶在锅厂工作,离家好几千里。爷爷是锅厂的师傅,有一门练锅的技术,爷爷的主要工作是教工人们做锅,手把手教,等工人们学会了,即“出师”了,爷爷就会被调到另一个地方的锅厂,奶奶也会跟着去,爷爷奶奶就这样颠沛流离的生活着。
后来奶奶在锅厂工作时有了伯伯,有了姑妈,但他们依然在外漂泊。那时候,爷爷工作一个月可以拿到五十斤米,奶奶一个月得四十斤米,加起来不足100斤的米,却养活了家里的大大小小。“日子虽过得紧了点,但孩子们都养活下来了。”奶奶忍不住的说。我问奶奶,“锅厂的生活是不是很无聊?整天干活会不会很闷?”奶奶笑着否认了,她说,那时候,锅厂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工人,大部分都是青年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妇女带着孩子和丈夫一起工作,工人们很会寻找乐趣,经常耍滑头开玩笑,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锅厂就会成为附近村邻一个新的热闹点。奶奶跟着爷爷去过大大小小很多的锅厂,她说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南乡的锅厂。那里的锅厂人数最多,日子过得最为热闹。爷爷奶奶这辈人去到南乡是外乡人,他们就把当地的妇女称为“南乡娘”。“南乡娘最喜欢用竹编的篓子挑木炭到锅厂卖,挑到锅厂后,南乡娘就会坐在树下一边卖炭一边和工人们聊天,日子久了,大家都熟悉了,都喜欢互相开玩笑。”奶奶回忆道。听奶奶说,在南乡生活的那段日子里,工人们和当地人还流传了很多的顺口溜。南乡娘看到工人们在拉风箱,顺口说了这样一句“锅厂仔,身黑溜溜都不乖,手拿风车线,千年不富拉到死。”工人们也不是吃素的,给南乡娘回了一句“南乡娘,头上红绒有几斤,路过身旁腥宿臭,隔了三年没洗澡。”虽然工人们和南乡娘在生活上互怼,但也不妨碍他们其中一些年轻人互生情愫,有些年轻的男工人离开时,往往身边会多出一位“贤内助”,她们就是当地的南乡娘。我们村里也有两位南乡娘,可惜她们早已过世,但南乡故事依然会有人记得。
令我惊奇的是,奶奶的记忆是那么的清晰,她回忆时扬起嘴角的笑容是那么的动人。我愿奶奶,以后的日子如同此刻一样,开心,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