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简友广场想法
浅谈对佛禅道的理解

浅谈对佛禅道的理解

作者: 梧叶儿 | 来源:发表于2023-02-13 21:19 被阅读0次

- 01 -

身边的人信佛教的一直很多,但自己一直不信,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看到那些所谓信佛的人去烧香拜佛,无非就是求安求财求名利,一点儿都没有佛家所谓开悟之人的样子。再就是迷信色彩浓厚,甚至有人生了病不去医院只靠跳神算命什么的。基于以上两条原因,自己对佛教的看法一直就是敬而远之,甚至是不屑一顾的。但近来因为学习东西方哲学,难免涉及到一些佛学的理念,读了《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突然有些许开悟,佛学本身确实是一门了不起的关于从痛苦中解脱达到幸福彼岸的实践性学问。古希腊的哲学三巨头,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虽然见解有差异,但其理念都围绕着如何获取幸福来阐述,例如苏格拉底认为幸福就是能够理性判断善于恶的智慧(德行),柏拉图认为幸福的德行是四主德(智慧,勇气,节制以及正义),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类最幸福的状态是发挥理性去探求事务的静观状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教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人生哲学。

- 02 -

但,自己周围那些只为了求钱财名利或迷信色彩浓厚的人又是怎么回事呢?答案是佛教在东传后,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被庸俗化了。就如同道家无为道之体,有为道之用,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后来被想长生不老修炼成仙的道教信徒庸俗化了一样。而真正的佛教是源于2500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出痛苦产生的次第过程(十二姻缘次第),接着又思维了7天,终于觉悟出痛苦止息地方法:人会产生痛苦是因为有一个无名的“我”存在。佛陀说:我觉悟出痛苦生出的原理!我也觉悟出消灭痛苦的方法!苦生苦灭是我一声说法的主题,凡是跟苦无关的就不是我所说。1000多年后,佛陀攸关痛苦生灭的生死轮回的思想,已经被误解未前生来世的轮回转世。例如现在的佛教相信人有业力,轮回,追求来世超越六道轮回,到达彼岸(阿修罗,菩萨,佛)。而佛陀所说的了脱生死不是真指生命的生死,而是苦生苦灭的轮转。佛陀说:“我教导众生的是——什么是苦和苦止息的方法!”

- 03 -

佛教根本核心的理念是缘起性空。中心教理为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佛陀关于苦和苦止息的方法通过四圣谛八正道阐述。四圣谛是指苦集灭道(痛苦的存在、痛苦的起因、痛苦的破灭和导致痛苦得以消灭之道)八正道则是指第四圣谛中的达至了悟、解脱和自在的方法(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如果信仰佛教,要皈依佛教必须要秉持三种基本态度——即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对于普通只把佛学当人生哲学来学习的人来说,阅读一下经典的经书当作哲学读物来解析揣摩,于人生观也是大有脾益的。而佛教600余部般若经典,浓缩为一部5000多字的《金刚经》,《金刚经》再浓缩,就是260个字的《心经》。如果不是特别钻研的话,只这两部经就足以。

- 04 -

学习整理了金刚经和心经的要旨,金刚经最核心的八个字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意是说人应该看淡看空如过眼烟云的世俗物质名利善恶苦乐感受等等的假相,看透相后面的不断变化,因缘而起的空,才能明了本心,达到开悟的境界。另外金刚经还有四句真言也是差不多的意思一起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也如电,应作如是观。大意解释是说所有因缘而生的世间法,都象梦幻一般,如同泡沫中的影子,如露水与闪电一般,我们应该象这样看待世间的一切。强调世间所有表相都是因缘聚散而生而灭,变幻莫测,不存在着实在的东西,我们要看透表象,认清表象的实质,持着这种态度看待世界。

而心经的要旨自然就是那赫赫有名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句话对没学过一点佛理的人来说比较难以理解。总体还是佛教三法印的第一条,诸行无常。一切事物都在根据缘起缘灭的规律发展,我们眼睛看到的一切(色)是一个在不断变化的表相,我们每天都在为色而心生烦恼,要达到解脱,就要认识到一切色相后面本质的 “ 空 ” 。(注意空并不是只没有,佛教的空指的是缘起性空)。自己学习的时候联想到柏拉图的理型世界,但很显然佛教要比柏拉图的思想要高深博大的多。另外心经的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菩萨修行的最高境界。“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五种,色蕴是物质、受蕴是感受、想蕴是思想、行蕴是行为、识蕴是意识。因为这五种元素是通过因缘造作才现前的,所以说他是虚幻的,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才说五蕴皆空。

- 05 -

下面说说自己对禅宗的理解。有学者曾将禅宗定义为“披着袈裟的老庄 ” ,还是很有道理的。前面说了佛教传入后混合了一些封建迷信的思想被庸俗化的一方面。而禅宗能在佛教的宗派后几乎成为一枝独秀,就是因为它与中国本土的老庄道家思想的“ 学术融合 ” 。更有学者把禅宗定义为是人类最高的智慧。其实佛教本身的教义也与老庄玄学有相通之处,只是在禅宗一脉融合更深,以至于在魏晋南北时期,很多常人根据言论都无法区别是道士还是沙门,唯有通过服饰来区分了。

- 06 -

佛家讲缘起性空,比如现在摆在你眼前有一杯水,佛家讲这是因缘和合而成,它自性是空的,这杯液体也是一个相,是它的色相,所以我们不要执着于这个东西,因为它本身是空的、虚无的。好,那么此时此刻你快要渴死了,就要这杯水救命,你喝不喝?你要是喝,这不是空的、虚无的东西吗?那你还喝它干嘛?你要不喝,就算你渴死了,你的这个肉体,它不也是个虚幻的东西吗?你为什么要执着于这种虚幻呢?所以你喝与不喝其实都没有意义。而禅宗并不讲缘起性空,它的佛性是本体论。电影《菩提达摩传》就有一个这样的片段,一个和尚对着菩提达摩大谈佛经、万法皆空,然后菩提达摩在他头上狠狠敲了一下,说:你不是说一切皆空吗,痛不痛?那和尚一下被问得哑口无言。所以如果你学了道家,你就知道,痛、口渴...这都是人体本能反应和需求,是规律,也是道。喝水就是做符合道的事情,所以要喝。大道至简,就是如此简单。它不会跟你讲一大堆诸如缘起性空或者业力、轮回这种东西。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天道去做事,你就得道了。所以说从这一点上来说,禅宗就是披着道教外衣的佛教。

- 07 -

另外,佛教的因果轮回之说在科学如此昌明的今天,确实很难让人信服。把希望寄希望于来世或者是超出六道轮回这种虚无缥缈的行为,很多不信佛的人是无法理解的。难道过好现世、过好现在的生活不是更有意义吗?虽然对佛教的哲理颇感兴趣,但作者仍旧不相信有来世和轮回,今生今世、此时此刻我就想把自己过好。其实禅宗也是这么要求的,禅宗的本质与道家更为相通。(当然,佛教本身的一开始的教义也是让人们脱离主观的小我,能无我地融入于任何当下,达到人境两空的至高境界。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握无穷于掌心,窥永恒于一瞬,没有苦,连止息苦的方法都不需要。所以,佛祖菩提树下悟到的道其实还是被后来人曲解演绎了)。六祖慧能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偈语其实也就是开悟了金刚经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的前四个字。禅宗认为心即佛,众生皆有佛性,都是未觉悟的佛,而佛就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在禅宗的面前才真正实现了平等。但是禅宗最重要的普敬,不轻视任何人这一条对于常人来说还是很难做到的,只有慢慢修行了。

- 08 -

最后,来说说自己理解的老庄之道。粗略的读了一下老子的《道德经》以及《庄子》两本书,觉得两人的思想虽然一脉相承,但还是有所区别的。对老子来说,道即是无,是创造宇宙的根本原理,无为道之体,有为道之用。而对庄子来说,道是指善恶,优劣,美丑,大小等没有人为区别的 “ 齐物 ” 思想。老子认为,不为名誉,财产所动,参考自然法则生活就是遵循道,而庄子认为,扫除善恶,优劣,大小等的逍遥生活才是遵循道。总之,老子否定人为价值,通过无为达到有为的目的,是一种 “ 假无为 ” ,而庄子否定万物差异,认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最宝贵的是无为,是一种“ 真无为” 。另外老子思想中的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道创生万物,德养育万物,无私无欲是最深的德。大道废,有仁义。绝学无忧。庄子思想中的无用之用,心斋坐忘,明镜止水的观念也值得学习。复旦哲学教授王德峰把佛家比作吃药,是用来解脱生死和痛苦。儒家比作粮食,让我们能够站在大地上。而道家比作艺术,让我们有自由的审美态度,这几个类比也值得借鉴。

- 09 -

就个人学习来说,对 “ 应无所住 ” 可能做不到但还是能够理解这种劝人不要留恋执着的态度,但对后半句“ 而生其心 ” 却很难从知识上理解,从佛学的角度来说,如果真的有一天能够明白,那就是彻底顿悟成佛了吧。王德峰教授把这里的心解释做人的本心,佛性,缘起性空,我们生活的一切爱情,亲情等等围绕着我们的世间万物都由各种因缘促成而起,并且始终都在变化,教授举了仓央嘉措一首有佛性的爱情诗做例子,记录如下,期待有一天能够悟透——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相关文章

  • 浅谈对佛禅道的理解

    - 01 - 身边的人信佛教的一直很多,但自己一直不信,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看到那些所谓信佛的人去烧香拜佛,无...

  • 佛道禅醫

    恒醫正果,分享 仅此一副对联,便写尽了人生 近日读到一副对联,功力深厚,堪称“神联”: 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 下联...

  • 2019-01-21 fochandazhihui

    佛禅大智慧:禅诗名篇一百首 禅 道 诗一体,读了如痴如醉,妙!

  • 禅缘

    身居尘世心系世, 左右牵挂皆禅缘。 我欲学佛与求道, 才知佛道在身前。

  • 禅缘

    身居尘世心系世, 左右牵挂皆禅缘。 我欲学佛与求道, 才知佛道在身前。

  • 禅缘

    身居尘世心系世, 左右牵挂皆禅缘。 我欲学佛与求道, 才知佛道在身前。

  • 禅缘

    身居尘世心系世, 左右牵挂皆禅缘。 我欲学佛与求道, 才知佛道在身前。

  • 修,思

    以儒禅道为核佛为禅释疑,批判而思禅为小我,道为大我儒,不二法门,中庸 以西方哲学、心理学、科学为“儒禅道”之翼西方...

  • 《禅外说禅》听书

    《禅外说禅》 听书开始我也想知道禅是什么?,因为一直以来对它的理解都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佛曰不可说”的神秘感觉...

  • 浅谈一下我对“道”的理解

    一切语言在“道”面前都显得很苍白,不是说语言不配描述道,而是描述不清楚,也描述不准确。就真的像老子说的“道可道,非...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对佛禅道的理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hes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