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朋友都在推荐我看《人民的名义》,我说,不看不看,电视剧太墨迹。朋友们说这个真的好看,都是老戏骨。
然后走到哪里都有人在说这部神剧:超市里,餐厅里,公交上,朋友圈,办公室里更是讨论的热闹。
于是,我妥协了,紧跟大家的步伐追了起来。

这是一部神剧,在于它开播第二天,豆瓣评分就飙到了9.3分,更在于,虽然里面令人作呕的官话连篇,大家却乐此不疲地讨论着、猜测着接下来的剧情。
昨天宋先生休班,晚上跟他一起看了两集:祁厅长、高小琴邀请侯局长一起吃饭,一晚上三人斗智斗勇,你官话,我套话,你明着一枪,我暗着一炮,眼神里,语气里,满满的都是戏。
可把一旁观剧的我累的够呛。
我把正看着起劲的宋先生的脸一把掰过来说:幸亏你没有考公务员,我可不希望你过这种生活。
宋先生心领神会。

“你说,这个剧播完,会有什么变化?”
宋先生并没有给我我想要的答案,我陷入了沉思。
今天跟同事的闲聊,突然让我想明白了一些事。我跟同事说:
他们这些人真是可怜,在外人看来他们可以呼风唤雨,实则整天架着自己,活在虚伪的躯壳里,身心疲惫地回到家,竟也没有一个知心暖心的爱人,只能孤独地自我抚慰着、承受着。
有时候一心为了大家,却不被理解和信任。比如说陈岩石,从头到尾都在为工人们谋福利,八十多岁退休的人了,还冒着生命危险帮大家维权,结果却得来很多人的非议和责备。
都这样了,还一个劲的苦口婆心,你说他图个啥!?

同事说,他的觉悟是那个年代沉淀下来的,坚定无比。其实跟我们是一样的,我们平日里看这些调皮的学生也是不顺眼,烦人的很,可到了关键时候,或者他们有困难了,总还是会苦口婆心地提醒他们,嘱咐他们。说的洋气一点,我们不是还心存职业道德嘛。
对此,我深有感触。
前段时间,学校安排学生补考。来找我补考的有八个学生。其中有五个是从来没上过课的,咨询了其他同学,说她们平日里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就算专业课也来不了几次。
我突然忧心忡忡起来,真是替她们着急。
本来补考完让她们回去就算完成了我的工作任务,可好像是内心本能的反应,促使我去找他们促膝长谈。从我的大学经历,谈到毕业以后的种种不易,我总希望我的良苦用心她们能够知晓,让她们在未来的路上少些后悔和遗憾。
类似这样的事情做完以后,我就会后悔。我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体育老师,她们一个学期可能都上不了我十节课,课程结束后,我们就再无瓜葛,再无交集,为什么不给她们留下一个好印象,非得说些她们不愿意听的,遭人厌恶呢?我这是图个啥?
前段时间准备考试,看到书上诸如此类的句子: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是---教师的职业理想。
第一次觉得这样的考试没有那么讨厌了,它让我的眼睛里亮起光,给我的心里开了一扇窗。
原来我之前所做的那些“觉着后悔却还是做了的多此一举的事情”,都源自于职业信仰。
就如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像陈岩石一样的老革命家的信仰;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这是从医者的信仰。
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恪守检察职业道德,维护公平正义,维护法制统一。
这是检察官的信仰。
一手托着千万的国家财产,一手托着亿万的人民生命。
这是机务人的信仰。
我愿意这个男子(女子)成为我的丈夫(妻子),与他(她)缔结婚约,无论疾病还是健康,富贵还是贫贱,都爱他(她),照顾他(她),尊重他(她),接纳他(她),永远对他(她)忠贞不渝,直至生命尽头。
这是夫妻间的信仰。
……
林语堂先生曾说:
“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道教,佛教,而在所有的教义与私已之欲相背时,中国人会说,‘人定胜天’。
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在于,经常改变信仰。”
所以,《人民的名义》带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能改变的又是什么?
是人民对政府信任的重拾,是中国人对信仰的反思,是信仰的重新回归。
如果你非要问,信仰到底是什么?
那我就一用个故事来告诉你:
有人问师父: 信仰是什么?
师父答:“你走过大桥吗?”
“走过。”
“桥上有栏杆吗?”
“有。”
“你过桥的时候扶栏杆吗?”
“不扶。”
“那么,栏杆对你来说就没用了?”
“当然有用了,没有栏杆护着,掉下去怎么办?”
“可是你并没有扶栏杆啊?”
“但是没有栏杆,我会害怕!”
那么,信仰就是桥上的栏杆!拥有了信仰的保障,你的生活才会更踏实。
愿今后的岁月,
国泰,民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