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式步枪长1280mm,是同一代步枪中较长的,特别是相对于中正式来说就更显其长,这又是一个贬低三八式的理由。的确,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步兵分队支援火器的加强,步枪的实际应用射击距离大大缩短,占97%的实战应用射击是在400米以内,对威力的要求降低了,而由于步兵乘载工具的增多,过长的步枪势必带来不便,步枪枪身趋短便成为一种潮流。在这一潮流面前,中正式采取德M24式作为仿制样本是应该给予肯定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3663306/3e9f70333424495c.jpg)
不过我想说的是,缩短枪身以方便步兵乘载汽车、渡船与飞机,是西方的考虑,在中国,则根本全没那么回事。因为对于二战时的中国步兵而言,象西欧战场那样经常性地乘载车、船、飞机的情况极少。除驻印军等少数精锐部队以外,那时的抗日部队,一个师能有几辆卡车?恐怕好多抗日战士打了几年仗都未必知道卡车的箱门在哪里,在这样的作战环境下,为了搭载车、船、飞机等运输工具而将步枪的枪身减短也就根本没那个必要。
在中国,至少在抗战时的中国,三八式那修长的枪身并没有过时。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更显优势。
枪身长有什么好处呢?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
一是瞄准基线长,精确度高。三八式步枪的瞄准基线长达695mm,差不多是二战各国现役步枪中最长的。瞄准基线长,自然带来射击精度的提高,这一点没什么好说的。
二是枪管长,火药燃烧充分,既经济又降低了枪口焰,提高了夜战和狙击作战的生存能力。三八式步枪的枪管长达769mm,是二战中各式步枪中最长的。而有坂六五步枪弹的装药量却又是同时期各型步枪中最少的,仅2.14克,火药在长长的枪管中得到了基本充分的燃烧,这样做不仅提高了火药能量的利用率,节约了成本,也使枪口焰得到很好的抑制,狙击作战和夜战时,使敌人很难从枪口焰中发现自己,从而有效提高生存能力。
三是有利于白刃战。冷兵器搏杀,讲究一寸长一寸强。在抗战中,中日双方的白刃战远比西方战场多的多。谁都知道,拚刺刀第一需要的是有我无敌的斗志和敢打必胜的信心,其次是身体素质和拚刺技术,再次是手里的家伙。三八式轻巧(三八式枪身虽长但质量比中正式轻)细长的枪身和锋利的刺刀,无疑给拚刺者增强了这一信心,也让其从中占到了便宜。抗战初期,我军在与日军白刃战时,往往吃亏较大,除了体质不如人、勇敢精神不如人和拚刺技术不如人外,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手里的家伙不敌三八式。辽沈决战前后,兵员主要来自西南诸省的装备美德系步枪的国军七十一军,特怕与兵员主要来自山东、河北与辽宁的装备三八式的民主联军辽南独立二师拚刺刀,除了斗志与身高体质逊色,也还有三八式长于美德系步枪的原因。
![](https://img.haomeiwen.com/i3663306/dd94704d3c7b3d34.jpg)
综合而言,我认为三八大盖并不差,至少没有网上恶贬的那么差。那能不能说三八大盖就优于中正式呢?也不行。在当时同属于第一代拴动大威力步枪中,毛瑟系列、莫辛纳干系列、李氏系列、三八系列和中正式等都是很不错的步枪,而应用于战场的家伙与在实验室的评定标准又不一样,它要考虑不同的作战环境、不同的机动方式、不同的作战对象、不同的作战任务、不同使用者的身材与训练程度、不同经济状况下支持持久战争的能力等等错综复杂的因素,在这么多不同的评定要求下,要想令人信服的区分出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来相当的不容易,甚至可以说是办不到的。
对于和日本人同属于亚洲的中国人的身材与体质来说,由日本人设计的三八大盖的枪托、握把以及相对柔和的后坐力等可能更适合一些,因而更显犀利和更受欢迎。有这么一个故事:抗美援朝初期,为方便弹药的补给,入朝部队曾以军或师为单位统一步枪的口径,在全军内调换步枪,以使整个单位口径一律。这时便出现了一个情况,即所有被要求交出手中三八式而换装别的步枪的战士都普遍出现了抵触情绪,而奉命上交别的枪的战士,虽然也有不情愿的,但只是个别现象,没有出现像交出三八式那样普遍的思想问题。用枪人的这种态度,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网友《骑兵向西》的作者徐渡泸,在采访1947年入伍的我军老兵刘交旺时,有这样的对话:
问:刘老您参军时,多长时间才发枪,什么枪?
答:两个月以后就发枪了啦,七九杆子。
问:以后什么时候再换好一点的枪。
答:48年到警卫连的时候,换日本的三八式了。
问:三八式比七九好吗?
答:那可不,那时候能背上一杆,不容易啊。
另一网友“步兵军士”,在记述其父,即抗战初期入伍,后曾任82师师长的赵衍庆时,有一段说到,“济南战役后,十纵八十三团换装,此前该团武器比较杂,不整齐。济南战役后,该团一营一、三连的装备以缴获的美式步枪为主,一部分为三八式步枪,二连则全部装备三八式步枪,因为二连是一营的主力连。”
从上面两段记述中,是不是能看出点什么来?
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在主要以缴获来武装自己的中共军队中,只要稍正规一点的部队,为了方便战场勤务,便都会尽可能地以连为单位统一步枪的口径,于是就出现了诸如“三八式连”、“中正式连”、“三零式连”等。那时,不论是军队还是老百姓,一看每个连使的家伙就知道,哪个连是清一色的三八式,那这个连绝对是它所在营乃至所在团的主力。这说明了什么?总不会因为这枪是最差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