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意识雷达
认为自己幸运的人和认为自己不幸运的人不过是选择了不同的认知框架而已。
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我们其实一直在做一件事:一辈子都在搜寻材料来填充我们已经形成的认知框架。我把这种现象叫“意识雷达”——假设在你的意识当中装了一个雷达,那么在你感知的时候,你就只对预设在雷达中的那些信号有反应,对于其它的信号和事实,你会自动忽略。
我经常举一个例子,如果你太太怀孕了,你会发现街上、公园里有好多孕妇,实际上,街上和公园里的孕妇一直是那么多,只是现在你有了意识雷达,所以才感知到了。再比如你买了一辆什么车,你就会经常发现街上有那种车,哪怕这种车本身的保有量很少,你都会经常发现——这也不是因为这种车突然变多了,而是你意识当中增加了这样一个框架。
丨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早在上个世纪就被提了出来,最早用在传播学上。
框架理论认为, 任何一个新闻报道,表面是在报道一个客观事实,其实每一个记者、每一家媒体、每一个编辑都会不自觉地选择一种取景框。 他们用这样一种取景方式从现实世界中抓取一个客观的事实,在抓取的那一刻,这个事实已经不客观了。
就算某件事情完全是客观的,记者也没有戴着有色眼镜去写,但关键在于,世界上每天发生那么多的事情,为什么你的报纸偏偏只登这件事?这本身就是一种选择,包含着一种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是一种我们没意识到的主观性,或者说,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在对现实进行篡改和动手脚。
随着我们的小动作越做越多,就会形成一个正反馈,有了一个框架。之后,你会关注一些特定的事实,这些事实进一步将你的框架固化,使得你的框架、你的意识雷达越来越敏感,最后,你就越来越坚信自己抱持的是那样一种世界观——世界呈现为被你的世界观,或者说被你悄悄用各种PS软件改造过的一个世界。
丨挟带私货的客观
不仅是新闻媒体,【框架理论】让我们日常沟通和表达中都会不自觉地用特定取景框,借一个真相来悄悄撒谎,或者是在一个本来是客观的东西里悄悄塞进自己的私货。
“悲观主义”和“客观主义”是两种针锋相对的世界观,而支撑这两种理论的事实往往是同一个。
有一个我们很熟悉的说法:当这杯子里有半杯水的时候,悲观主义者看到的是“我只剩下半杯水了”,而乐观主义者说“我还有半杯水”。
悲观主义者说“我这样一天天变老,正在成为一个老人”,而乐观主义者认为“我现在的每一天都是我生命当中最年轻的一天”。
面对同样的一堆葡萄,你有两种方式来吃:可以从最好的葡萄吃起,也可以从最坏的葡萄吃起。这两种行为都有相应的理论来支撑,一种是“我吃的都是我剩下这一堆里最好的”,另外一种是“我吃的一颗比一颗好”。
框架不是谁强加给我们的,在描述世界的状况、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我们自己都会悄悄动手脚,悄悄在认知上作弊。当然,我们也可以主动去动手脚。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常常站在富人的立场上说话,他宣布减税的时候给出的理由是:我们要把富人为我们这个社会额外承担的东西归还给他们——穷人显然不会这么看,但富人觉得这的确不是在减税,他们已经付出了过多额外的税收,今天只不过是回到了合理正常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