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德离人很远吗?我想要仁,它就来了!
《中庸》里记了孔子一句话:“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就是说,道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不是离我们很远,如果一个人为了追求道而远离了人群,他追求的那东西肯定不是道!
这是有心理学的依据的,孔子也许不知道心理学,但他已经懂得了。
如果一个人一直在追求离群索居式的道,甚至远离人群,这不是道,甚至是人格层面的病。
因为他在潜意识和别人链接的太深,哪怕他和别人并不熟,在他的体验世界里,也似乎和别人已经融合在一起了。所以,追求道也许只是推开别人、逃离别人评价的方式而已。
比如在有些人的想象当中,他总想着以后要找一个地方,只有自己,这几天表达出了,他的内心世界里面,有太多和别人纠缠不清如同浆糊一样的关系,而这些关系也许并不真实存在,而只是他感受到的、体验到的,所以也是他要逃离的东西。
事实上,不管你追求道,还是追求个人的成长,都是在人群中间才能实现的,一个人无法在孤独中寻求出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如果那种闭关修行然后成才成圣的故事能够强烈吸引到你,那么可能你在人格上分化的不是很好。
你要实现仁,不用大费周章,从现在的下一秒开始,就可以去做了。
想一想如果是某个你的榜样(比如孔子)会怎么做,那么你就怎么做。比如我的榜样是于东来(胖东来创始人)、曾奇峰(精神分析师)、华杉(华与华创始人)、李杨(律师),他们身上有我特别喜欢和向往的东西吗,那么我在做事的时候,就想,如果是他会怎么做,就在不断有股力量推着走往前走。
第二呢,不用想着什么都做到,一旦你想什么都做到,你就无法行动了,踏一步都踏不出去。
按稻盛和夫的说法,人生说白了只是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而已,这些能力价值都是上天赋予你的,你有义务把它们都给发挥出来,在现实世界创造出成果物。
所谓“只为自己争成色,莫与他人斗斤两”,比如圣人是金子,尧舜是一万斤,我是一斤也行,但同样是纯金。不要搞么搞了个三千斤,但都是破铜烂铁,那就什么都不是。把自己最核心的价值发扬出来,我就要这么点足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