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 关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有不同的定义,试述两种不同取向的定义内容并分析两者的区别
答:
1.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社会心理学试图解释和理解个体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何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奥尔波特的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广泛采用的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2. 社会学取向的定义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艾尔乌德,他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社会互动的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包含了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思想,把个体放在人际关系和集体中,乃至整个社会的各种关系中去考察。
上述两者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区别主要是着重点不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调件等如何影响人的行为,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则首先要分析心理的变化与过程,找出影响个人行为的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为的动机、自我意识等心理机制是如何对个人行为发生作用的。
问题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划分维三个层面,试述着三个层面的划分标准及各自研究的内容。
答:
1. 个体层面
研究对象主要是发挥个体功能特征的结构和心理过程。关注特定社会情境中的个体,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学习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等
2. 群体层面
研究对象主要是指群体成员,群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体只作为团体成员角色被研究,主要对社会群体进行社会心理学分析,揭示群体的静态结构与群体动力学原理。比如探讨人际互动,群体行为
3. 社会层面
研究对象是意人数众多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特征及其形成过程维研究对象,比如风俗,阶级,国民性等
问题3. 如何理解社会化的含义
答:
社会化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和掌握社会所公认的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理解社会化的含义:
1. 社会化是一个过程
2. 社会化是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共同作用
3. 社会化延续社会和文化
问题4. 试述社会化的分类及其主要任务
答:
1. 早期社会化
主要使儿童掌握语言、学习的本领,使儿童将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的内化,与周围环境保持平衡
2. 预期社会化
引导人们学习以后将要扮演的角色,例如学校教育和企业训练
3. 发展社会化
在早期社会化和预期社会化基础上,当个体产生新的期待,要承担新任务,扮演新角色等时候进行。比如职业培训,成人教育
4. 反向社会化
又称文化反哺,指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
5. 再社会化
指由于社会急剧变化,个体舍去过去所接收到的一套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学习社会所要求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过程。比如入乡随俗,监狱等
问题5. 简述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答:
1. 基本社会生活技能社会化
2. 语言社会化
3. 行为规范社会化
4. 社会角色社会化
5. 性别角色社会化
6. 政治社会化
7. 民族社会化
问题6. 试述社会化途径重遗传物质因素、环境与教育因素各自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答:
1. 遗传物质基础
遗传素质使个体习得社会角色,进行社会化的前提条件。为个体社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比如生理结构,神经系统,特别是人脑
2. 社会环境与教育
社会环境与教育通过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几个方面引导和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社会文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宏观环境,从风俗习惯,道德宗教, 文学艺术等对个体的社会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儿童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期,儿童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有着重要作用。在儿童期,儿童心理和生理对家庭都有极强的依赖性,是一个教养的重要窗口期。同时各种社会关系也会通过家庭逐步间接渗透和作用于儿童。
学校提供了系统和全面的教育,除了传播知识技能,还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在文化传承上有重要作用。进入学校后儿童才真正接触社会,习得比家庭更为广泛的社会角色。同时在学校,学生开始接受与他人比较的系统评价,学会服从非个人化的规则。老师的榜样和鼓励对学生的社会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个体进入青春期,同辈群体的影响日益重要,满足了个体在依恋,社会归宿,价值感,同盟感,接受指导和帮助他人的需求。对个体社会化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消极的因素,影响正常的社会化过程,需要及时关注以及正确的引导。
现代化社会,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大众传媒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窗口和视角,丰富的信息和知识,虚拟社会角色扮演等对个体社会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危机,例如现实和虚拟社会冲击造成的紧张,孤僻等人格和人际交往障碍继而引发网络依赖,人际信任危机等。要引导青少年健康使用网络,积极心态、合理的方式去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问题7. 简述自我察觉的含义与积极意义
答:
自我察觉是自尊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自我以及自我运作心理过程的察觉。当人们不是把自己当作环境中行动的主体(即察觉他人或事物),二是当作被自己所注意的客体(即察觉自身)时,就进入了一种自我察觉的状态。
自我察觉使人们依照标准来审视,评估自己,同时引导自己不断的进行调整。总的来说自我察觉有利于环境适应和人际发展,它会使人更集中精力想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对心理咨询师极其重要,它让个体清晰严格的咨访界现,区分咨询师源于斯沃问题的纠结,并把咨询师的行为反应纳入觉察范围。
问题8. 什么是自尊?自尊的恐惧管理理论认为自尊具有那些功能?
答:
自尊是指个人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情感体验。
自尊的恐惧管理理论任务,自尊是个体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心理机制,具有缓解和减少有生活中的毁灭,破坏,失败,被拒绝,被遗忘等具有“死亡”意义的因素引起的焦虑功能,从而保证心理健康。自尊是一种保护性结构,具有一定的防御或保护功能(自我之盾)。自尊通过一种自我服务的方式和策略来维护其积极的自我观。高自尊者在对消极事件的反应中比低自尊者有更多的自我服务偏好,比如自我服务式归因,有利的社会比较和品质归属。
问题9. 简述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答:
自我能效是指人们对于自身是否能利用所用以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是针对某些特定领域,并不是一个一般的个性特质。
1. 自己过往的成败经验
2. 他人的示范效果
3. 社会劝说
4. 情绪状态和生理唤起
问题10. 简述自我控制的含义与功能
答:
自我控制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制止或引发特定行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抵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制订和完成行为计划以及采取适应于社会情景的行为方式。自我控制是心理能动性的重要表现,自我控制体现了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制约和调节作用。
自我控制具有动机自我控制(体现了内部资源的特征属性),方法自我控制(体现了个体计划与设计属性),结果自我控制(体现了个体自我察觉的特征属性)和环境知我控制(体现了个体敏锐与多智的特征属性)的四维结构。
自我控制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发动功能,即人们按照特定的标准或为了特定的目标而命令自己的语言器官和运动器官进行某些活动,遇到困难也不放弃,如坚持锻炼。
2. 制止功能,是主观的我根据特定情境或特定要求,抑制客观的我的言语和行动,如不随地吐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