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中,人们,尤其世俗层面,往往是把两者联系起来考虑和看待的。但是马克思(我在这里提醒:千万不要一提这个人名,就认为是“出土文物”来了)的论断永不过时:人的本质和社会地位,是由人在当时生产关系中的位置决定的!这是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越的时空条件。上至被人羡慕的省部级高官,下至被一部分鄙视的所谓“农民工”,即使交着“五险一金”,或只有“五险”没有“一金”,有点养老指望,也是至少低国企职工一等的身份不太明确的人。今天我们为了展开讨论“人的社会地位和本质”这个话题,我们先别往上瞅,不妨将目光放到这一群体。
今日“农民工”也者,就是放下农具进城务工,散布在城市各行各业里劳作(包括脑力劳动)的人。今天社会好像还不大情愿按马克思的论断,将之归之于工人序列,虽然他(她)和十八、九世纪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被“羊吃人”赶入伦敦、曼彻斯特等城市工厂的人本质上并无不同。其实际待遇,因时代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特殊国情,今天也比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的阐述,有了天壤之别,虽然在当代纵向、横向上总有些阶级差别。“农民工”,毕竟是中国学者发明的历史阶段性名词,不用太远,再过二百年,就不一定有人会再知道这是个什么玩意儿了!而马克思的论断和恩格斯阐述,都不会在人类的历史上泯灭。因此,都不必太纠结于此。我们把眼光再向上移。
“省部级高官”,我们不必增加非专业者的阅读困难。只用明清时代地方上的巡抚、总督,朝廷上的首辅、军机大臣,六部的尚书、侍郎加以类比,总也不会离大格儿!明朝过去不过376年,清朝灭亡才109年,若不是古装和“辫子”电视剧正说加戏说的普及,普通人都不一定能说清这些高职的具体含义了……更别说秦汉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加九卿,东汉的三公: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了!你要随便拿出一个秦、两汉时期的“搜粟都尉”或“司隶校尉”让人解释,你不是“掉书袋”在炫耀,也是难为人!所以,人的社会职位终是一种历史灰尘,会被时光流逝的历史风云卷走的……人们能记住的只有名人做下的“事功”。说到刘邦,汉高祖只是一种附带的称谓,内涵硬件,还是“三年灭秦,五年灭楚”,开创“大汉四百年基业”,“威加海内”的功业。诸葛亮借助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但深入人心的,还是其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和“六出祁山”等等。能完整记住“平北大都督、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知中外事”的能有几人?
所以——首先声明,下面的话可能不太好听,觉得不顺耳的,请高抬贵足,离远点儿——别一听到“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就吓得要死。也别太轻视或歧视偶尔掉到耳朵里的“农民”、“农民工”、清洁工,等等普通人群成员,只要他(她)们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尊老爱幼,正直做人,都应该受到应有的尊敬。当然,也没必要走极端,去围着“流浪大师”拍照、起哄,或追捧“犀利哥”之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