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疯最近在看《偷影子的人》,起初接触这本书,并不不觉得它有多出彩的地方,但当完全看完合上书本后,内心却感觉特别温暖,甚至是潸然泪下,感觉自己仍身处在马克.李维的故事中无法抽离出来,有种想再读一遍的冲动,一个充满小确幸的美好故事,也勾起了自己内心深处对童年、亲情、友情、爱情和人生的一系列看法。
谈及童年,人是群居性动物,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的那样,在我们整个童年,甚至是青少年时期,我们都试图掩饰自己的不同,试图融入大众之中,试图加入某一个群体。独特性让我们害怕,我们每个人都不喜欢在一个群体里变得突兀,因为这样会让我们没有安全感,甚至还自欺欺人的认为这是低调的表现,其实说白了这就是自信不足的体现。然而我们却都没有发现,正是独一无二之处造就了我们,并确立了我们的身份。不同的面孔,不同的指纹,不同的基因。在芸芸众生中,独特性会让我们更容易被发现、被牢记,更加无可取代。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不被这个社会改变,而是更加坚定地去改变世界。
谈及亲情,爸爸虽然在主人公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他,让小主人公误会了很久,因为他渴望有父母一起陪伴的日子。同样,等我们长大,他们变老,此时的孩子就是父母了,想一想现在比较广泛关注的一个社会话题:独生子女异地就业,独居老人养老问题。这几年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已步入老年独居状态了。我们也会经常看到好多关于独居老人死在家中多日无人发现的新闻报导。独居老人的生存需求有两方面:一是日常生活的照料,二是精神上的关心与慰藉。那么多年后的我们,又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经营孝顺呢?
谈及友情和爱情,特别喜欢主人公、吕克和苏菲三人后期的相处方式。三位好友定期聚聚,吃什么不重要,关键是随便聊聊自己的近况,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情也不会因为时间和距离的拉长而变淡,反而会更加亲密。最难得的朋友到底是什么样的?即使在分别后各自经历人生,再重逢时,发现彼此依然是熟悉的。最恰如其分的友情,应该就是这样吧:有默契地各自成长,并能在不同的环境里,共享同样的心境和感受。那么最好的爱情,我觉得应该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安然相处以达到更好的生活状态,不会因过度依赖彼此而失去自在独处的能力。
关于格局,总是有这么一类人,跟他们沟通几乎不用听他们全部的长篇大论,只要竖起耳朵等待一个“但是”这样的转折就好,因为无论他们前面说了什么都不是关键,只有但是后面才是他们要表达的重点。“我想辞职,但是我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我想换手机,但是怕信用卡还不上”、“我想学跳舞,但是怕没时间”等等。这种把“但是”挂在嘴边,不敢直面自己问题的人,是把借口和托词当做不行的的理由,于是长期处于摇摆状态,只是思考,却迟迟不行动。真正追求成功的人会把精力放在行动层面,因为没有那么多伺机而动,更何况往往是行动促成了机会本身的产生呢。
很喜欢里面这么一句话:“如果把线放掉,就能观看整个国家,要是风向好的话,说不定还能环游世界,从很高的地方俯瞰思念的人。我多想化身为风筝!”其实我也想变为风筝,遨游在天空,放飞自我,同时也希望拥有同风筝一样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格局,人处在当下不同角度看问题会存在眼光的局限性,从高处和长远的角度看,很多事情就会变得简单而明晰,而你的思维也会摆脱当前身份的局限,实现更大的突破。“ 格局决定结局,态度决定高度。”
谈及人生,最印象深刻的就是在海边旅馆的老妇人说过:“谈到时间,我常搞不懂,我日子所剩无几,为何要用尽方法来跟我们过不去;禁止喝酒,不准抽烟、不能吃得太油或太甜,就是为了让我们活得更久,但所有这些站在我们的立场、为我们着想的专家,夺取的是我们活着的欲望!”是啊,每一个人的人生追求都是不同的,有的人可能喜欢过得长久,但是有些人可能在长寿和满足中选择后者,虽然短暂,但是幸福。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才是我们最真实的影子,每一次扪心自问,都是一次和影子的对话,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关于梦想格局和人生。唯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心口相依,别让别人偷走了你的影子,当然,希望你也一样,不要偷走自己的影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