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文人,最看中的莫过于气节。而在五代时期却有这样一个人,虽饱读诗书,却多次变节,被后世的文人骂作是“不知廉耻”、“奸臣之尤”。
他历仕四朝十帝,均为高官,为历任皇帝所依赖。
他便是冯道。
后世人虽然不屑于冯道的保守,但是哪个也不能去否认他的为人。
宋代欧阳修评论:道为人,能自刻苦为俭约。②道少能矫行以取称于世,及为大臣,尤务持重以镇物,事四姓十君,益以旧德自处。然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称誉。③议者谓道能沮太祖之谋而缓之,终不以晋、汉之亡责道也。
明代的思想家李贽更是看的透彻。
“冯道自谓长乐老子,盖真长乐老子也。孟子曰:“社稷为重,君为轻。”信斯言也,道知之矣。夫社者所以安民也,稷者所以养民也,民得安养而后君臣之责始塞。君不能安养斯民,而后臣独为之安养斯民,而后冯道之责始尽。今观五季相禅,潜移嘿夺,纵有兵革,不闻争城。五十年间,虽历经四姓,事一十二君并耶律契丹等,而百姓卒免锋镝之苦者,道务安养之力也。”
古之文人大多是“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而冯道看的更是透彻。在他眼中要效忠的不是帝王家,而是天下的黎明百姓。
在五代时期,本就是武将当权,文人轻贱。
在那些当权者眼中,百姓更是如草芥。
冯道以一人之力保全的是一方百姓,毁掉一人的操守而使文人的根基得以传承。
五代时期即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的声望,《旧五代史》盛赞“道之履行,郁然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细数冯道一生,独善其身又可兼济天下。
他虽无文人气节,却是救世的圣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