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开发团队有个段子,一般砍掉的准备放在第二期的需求,基本上是不会再去做的了。一个成为段子的故事,有一个必须条件,就是它普遍发生。
在个人学习的过程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前期做了完美的计划,准备下周或者下个月开始做。但下周可能又因为各种事情拖到下下周,下下周之后...似乎再也不想提到这件事情了。这在以前真的太常见了...也许是尝到了这种拖延的苦头(没错,拖延是存在的),我在从开始背单词、写作的计划起,便养成了每天必做的习惯,不管多晚,不管今天有多忙,我都会把它做完才能睡着。脑海里似乎已经有了这样的警惕基因存在。
所以昨天决定学习python之后,当脑子里冒出下周一开始遵循计划好好学的时候,却那么恐惧,恐惧自己如果再一次失败,就再也无法学下去。但似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写完昨天的日记,我便开始了学习。在英语计划和写作计划进行了这么多天后,我习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一旦决定就立刻做,并且有始有终的能力。这可能是第二重要的能力,第一重要是,任何我想学的知识或技能,我并不胆怯,知道自己一定学的会。这两个技能有多重要,只有践行过的人才会知道。
我们用大数据和计算能力让机器智能解决了很多人的问题,并且近似于拥有人的部分智能,而我们没有用传统人工智能解决的问题,用2.0的方法解决了。为什么1.0的方法暂时行不通呢?注意我用的是暂时,因为我对人类自身的了解还是太少了,这方面生物技术方面的知识,饶毅了解的比较多,而对自身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又怎么能用人类的智能解决方案来解决机器智能的问题呢?不行的。但反过来,可不可以通过机器智能的解决方案来解读人类自身呢?这种反证法(我不知道是不是叫这个名词),似乎是可行的。
由此今天还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通过眼睛、耳朵、鼻子、皮肤等等设备接收数据,这些数据量有多大?非常大!!而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这些外部的数据会影响到自己,结合自身原有基因重新编写,也就导致了自身会随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生物技术和机器智能,应该是殊途同归的两门学科。
我有一个猜测,可能大脑的计算量真的是超级大,因为数据超级大...因为太大,且无时无刻不需要计算,所以用来普通计算的核心数便非常少(人类有一颗N核心的处理器,但频率不高)。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机器的运算速度比人脑大无数倍,人工智能未来也一定会大幅度超过人,但前文的猜测是否有可能呢?可能性有,且不小。我们对自身了解真的太少,所以有时候会妄自菲薄(我自己会这么认为),认为自己对比创造物来说,真的太弱了...是因为我们接收的数据太多了...太多了...就如同围棋,alphago用了几千台服务器才能跟李世石对峙,而且李世石还赢了一盘...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好么...
而这仅仅是一盘围棋而已.....仅仅是一盘围棋而已....这个世界上,比围棋复杂多少数量级的事情(变量几乎是无数多),还有好多好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