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1+1”教学》心理想法
第二节 “1+1”教育教学理念

第二节 “1+1”教育教学理念

作者: 小子止一 | 来源:发表于2023-01-29 12:10 被阅读0次


          “1+1”校风:

                            常怀感恩之心为立德之本!

            “1+1”校训:

                            正己修身尤不及,哪得余暇论人非?

                            推己及人致良知,廊扩大公法天地。

              “1+1”学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书山学海鉴古今,一以贯之知与行。

                教育教学四要素:

                              知          行          思        情

                       

                                第二节  “1+1”教育教学理念

              “1+1”教学以“一个主体观”“两种学习方式”“三三式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四个教育教学要素”“五种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作为整个教育教学的指导理念。

            一、一个主体观

            学习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所有为促进这一主体更好地、更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的因素——人力资源和物种资源——都是为主体服务的辅助手段。这就决定了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教师的工作性质及功能是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的辅助性人力资源。

            “1+1”教学确立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的教育教学主体观。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所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围绕学生的“学”而组织、设计的,学生是落实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对象。没有了学生,一切的教育教学工作都会是毫无意义的虚无的劳作。《孙子兵法》云:“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只有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教”的作用,才能明确如何更好地“教”,做到“教”得有的放矢,做到“知彼知己”方能事半而功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教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这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习,乃是要把这个方法如何找来的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见《陶行知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页)陶行知先生的这段话,把“教”与“学”的关系讲得十分清楚、明白。首先是要教师去“教”,即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如何掌握知识的本领“学”。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这个道理,能否获得学习成果,关键要学生自己去“学”,而且要会“学”。教会学生“学”,是一个教学指导思想问题,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技能、策略、思维方式的问题。古今中外不少教育家都严肃指出过“教育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我国古代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名教。苏联科学院院长马尔丘在苏联电视台回答一位家长“学校应教会学生的主要东西是什么?”问题时,明确回答:“教会学生思考,善于自学,进行创造……培养他们在现代社会中进行创造性的独立生活。”19世纪,德国一位卓越的教育家第斯曾非常深刻地指出:“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叫学生去发现真理。”这些都是强调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及策略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1+1”教学确立了“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教学观。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和研究对象。只有有了学生的“学”的问题,才有针对“学”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解决的“教”的方法、策略的出现,也才有了教师的“教”的出现。只有学生有了“学”的需求,才有了教师“教”的产生。从某种角度来说,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是一种产需关系。怎样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学”的需求,提高“学”的效率、质量?这就是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做的事——“教”,对“教”的研究。“教”的目的是为“学”而“教”,是为了最终实现不教而“教”,实现“行不言之教”。在教学中,对学生“学”的指导,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做。

            第一,依托基本技能,发展综合能力,挖掘个性潜能。

            第二,指引思维方向,训练思维方法,拓宽学习思路。

            第三,根据知识特点,抓住重难特点,克难强重点特。

          第四,建立知识联系,进行迁移比较,以任务落实“学”。

          二、两种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方式

          人在进行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是以独立的个体形式参与的,是以具备独立性、完整性、自主性、个体性的活动主体而存在。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个体能力的发展而存在,学习是个体主体的自主性的个性化需要而促成的活动——自主学习。

          教育活动的目的、本质决定了自主学习方式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自主学习方式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

        (二)合作学习方式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合作学习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

        人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的性质,决定了合作学习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

        学生在学校、班级、单元组的学习活动形式,决定了合作学习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方式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核心学习方式,是实现终生学习的前提。合作学习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主体间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之间具有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功能和作用。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促进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取得较好的合作学习效果。在合作学习活动中,主体之间的能力层次的差异、思想倾向的不同,在合作交流中容易形成能力互补,通过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产生思想碰撞,从而促进个体主体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三、三三式教育教学指导思想

        (一)“三个合一”教学思想

          人作为完整、独立的主体,其行为本为一体,都属于身体各器官、神经组织共同协调进行的活动,但为了更好地对学习过程进行研究、理解、表述,“1+1”教育将学习行为分为“知、行、思、情”四个主要教育教学要素来进行探讨。

          知:知识,经验,是人类探索、研究客观世界及主观世界的知识、经验的总结。

          行:行为,行动,技能,能力,四肢五感,是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交流联系的桥梁。

        思:思考,思想,想象;思维方式,是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处理的中央处理器。

        情:情感、情绪,情志,意志,意识,是“行”“思”的动力源泉及指挥系统。

        学习行为的“知、行、思、情”四个要素在学习活动中不是彼此孤立存在,而是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统一进行的学习活动。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知行合一:一方面,通过学习者“学”的活动将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间接经验转化为学习者的自我知识、直接经验;另一方面,运用这些获得的知识、经验经过批判、转化形成的自我知识、直接经验,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进行探索、研究。在知识与技能的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中实现知与行、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完美合一。

            (2)思行合一: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思想、思维的控制、支配。技能(能力)是思维通过五感四肢的外显形式,是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交换的形式。一方面,人的思想、思维方式作用于其五感四肢的外显技能、能力进行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探索、研究,从而提高其对社会生活实际的主动、能动地促进、改造、创造。另一方面,通过对人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规范化、规律化的教育、培养,实现对人的思想、思维方式进行培养、训练的目的。

            (3)情思合一:一方面,“情”是“思”的动力源泉,是“思”的指挥系统。另一方面,“思”为“情”传输从知识、实践中获得的养分,满足“情”的需求,促进“情”发展。

            (二)“三个结合”管理模式

            1.学科课程与主题活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管理模式

            学科课程的知识是人类探索、研究客观世界及主观世界的经验总结。知识来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是对生活实际的高度概括、高度凝练、高度总结,高于生活实际,是生活实际的一般化、抽象化、理论化的概念、规律、原理等。直接学习这些理论知识难度较大,不利于学习者对理论化知识、经验的学习、吸收、掌握。只有将其以社会生活实践的形式还原,采取实践、运用、探索的主题活动形式进行学习、体验,才能够更好地学习、理解、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经验。

            2.教师主辅制与学生单元组建设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

    教师与学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力量。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形式对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活动作为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与学生是人类社会的主要成员。人类社会是以群居、协同合作的方式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因此,教育活动也应以集体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及其组织管理。

          (1)学生单元组学习活动管理模式:单元组学习活动管理模式是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日常行为自我管理活动、兴趣爱好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融为一体的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生学习、活动管理模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单元组的活动优势及特点,发挥学生的个性能力,通过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能力互补的原则进行学习、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

          (2)教师主辅制管理模式:教师主辅制管理模式能更好地凝聚教师集体的智慧及力量,在统一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共同为促进学生学习、建设社会、探索和研究客观世界及主观世界所具备的能力及意识服务。教师之间以相互协作、优势互补、集思广益、共享共赢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活动,在教学相长的同时,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

            3.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资源管理模式

          教育活动是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教育活动以其规范性、系统性成为教育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但是,教育活动不只是学校的事,它也是整个家庭的事,也是人类社会培养未来的建设者、探索者的有效途径。换句话说,教育活动作为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共同的事,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事,也是每一个父母的事。只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完美地、统一地共同为学习者营造良好的、适宜的学习环境及条件,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建设者、探索者。

          (三)“三级主体性意识”的发展理念

          1.个体主体性意识

          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在认识、征服、改造、参与和利用对象事物的实践活动中的能动性和自由度。这种主体展示的是一种自我主体,是由人的无主体意识——潜意识,逐渐发展到具有自主意识的个体主体性意识形态。“自我主体”是以“我”的利益为核心与他人、与外界建立社会关系。人的个体主体性意识是人的主体性意识的初级阶段。在实际生活中,常常表现为自主意识、独立意识、个人英雄主义等。

          “1+1”教学通过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策略,培养其具备独立性、主动性、能动性的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学习自信心、自主学习意识,由潜意识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个体主体性意识。

          2. 群主体性意识

          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往往是主体与主体进行交流、合作,共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时候,主体与主体共同构成群主体。个体主体在群主体中既保持自己的个性、人格、自由,成为相对独立的个体主体。同时,又作为群主体的一员,与其他主体共同协作、相互配合,在基于共同利益下共同主体化,相互依存,共同开展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从而逐渐形成群主体性意识,常常表现为小集体意识、集体意识、团队意识、种族意识等。

            “1+1”教学通过教学单元组活动、校级单元组活动、社团活动、主题活动等形式,在分工合作、协同活动的互检互查、互帮互助、互教互学的团结、互助式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自检自查意识、自省自律的管理意识等群主体性意识。

            3. 类主体性意识

          随着群主体性意识的不断发展,以及自我主体性意识发展到高级阶段,逐渐由个体主体向类主体发展,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类之间的高度统一,逐渐形成类主体性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一体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类主体性意识也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类主体性意识是人的主体性意识的高级发展阶段,是个主体性意识和群主体性意识的完美发展、表现形式。它不是突然出现的情感意志,它是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完善的情感意志。一般表现为一般性类主体性意识和特殊性类主体性意识。一般性类主体性意识表现为:属于大众化的情感意志的表现形式。如:人类种群的延续意识、爱好和平意识、包容意识、环保意识、道德素养、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精神等。特殊性类主体性意识表现为:在某一领域超出一般、具有引领作用的情感意志表现。如:大我意识、自身价值意识、人生奋斗目标、共同理想等。如霍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各级各类劳动模范、能工巧匠以及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等。类主体性意识的产物如代表性著作《易经》《老子》《相对论》等诸子百家言论及科技发明。

          其实,主体性意识指的是人的思想境界,之所以分作个主体性意识、群主体性意识、类主体性意识来进行说明,是为了更好地表述、理解在不同的群域中主体性意识的表现形式而已。主体性意识是对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具有自我教育、自我批判、自我完善的能力。其类主体性意识表现为一个人的才华智慧、志向高远、豁达开朗、宽容大度、睿智灵活、富有创造性、敢为人先、热爱真理、坚持真理、一身正气、卓然而立,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它是社会主体性意识的高级境界,它是“真、善、美”与“知、情、意”的完美融合。

          “1+1”教学一方面通过主题活动课程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使学生融入生活实际,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人类群体的交流互动中逐渐形成高度和谐统一的责任意识、主人翁精神、环保节能意识,逐渐形成类主体性意识的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学科课程学习,与知识背景、作者思想感情、哲理寓意的学习、交流,以情移情、情意升华,在真善美的熏陶感染、融情寓意中,树立远大理想,确立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借鉴、参考周宏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第五辑.教育新理念2主体教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四、教育教学四要素

          (一)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观看教育教学四要素

          “1+1”教学把教育教学四要素“知、行、思、情”确定为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知:在工业革命时期,知识作为第一生产力,对工业发展,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凸显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是人类探索、研究客观世界及主观世界的武器、工具。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就好比锻造、打磨武器、工具一样重要,就好比牙齿与利爪对于猛虎一样重要。

          行:再好的武器、工具,不会使用,或者使用不善,也是枉然!这就是学习活动的第二要素“行”的培养、训练、掌握。“行”,是人的五感四肢对客观事物的信息交流、互动的现象,表现为一定的技能、能力。一方面指学习活动,对理论知识、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方面指实践活动,对知识、经验的实践运用、再创造。也就是熟悉、运用知识、经验,将学习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将间接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的过程。

          思:有了好的武器,如何使用?如何了解、掌握武器?这就是“思”的职责和功能。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表现于学习的方法、策略以及对事物、事理的思考,是对“行”所传递的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处理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特定的思维方式,属于隐性、抽象、主观的事物。

          情:情之为物,为恍,为惚。人的思维好比中央处理器,需要情为它提供动力及指挥才能有目的地进行工作。有需求才会有动力,有了动力才会指挥“思”,施以“行”,落于“知”,以“知”养“情”。

        (二)从教学设计、活动组织看教育教学四要素

          “1+1”教学设计、活动组织将教育教学四要素“知、行、思、情”确立为教学的四个教学维度目标。

          1.知识教学维度目标

          以所学知识的概念、规律、定理、原理、知识点等作为教学目标。

          2. 能力教学维度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运动模仿能力、探究能力、迁移能力、实验动手能力、社会生产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目标。

        3. 思维方式教学维度目标

        以培养、训练学生的思考、想象、思维方式为目的的教学目标。

        4. 情感意志教学维度目标

          以培养、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挑战意识、抗挫意识、韧性、顽强意志、团队意识、爱心、同情心、换位思考意识、奉献精神等精神、意识、情感为目的的教学目标。

        (三)从系统论看教育教学四要素

        1.工具、给养系统

      “知”,知识、经验。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工具系统,也是给养系统。

          (1)工具系统:“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是探索、研究客观世界及主观世界的武器、工具。知识、经验属于学习活动中的工具系统,是学习者对客观世界及主观世界进行实践、探索、研究活动的工具,也是学习者需要进行不断改造、完善的工具。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就是对人类沉淀、总结的知识、间接经验进行批判性、合理性地转化、吸收、形成自己固有的知识、直接经验的过程。最后将这些知识、经验作为开展探索、研究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工具,并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2)给养系统:知识作为人类探索、研究客观世界及主观世界的经验总结,其形成本身就是人类思想感情的产物,蕴藏了丰富的情感意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与其中蕴藏的思想、情感进行交流互动,以情养情,情意升华,实现对情感的滋润、蓄养。

        2. 执行、反馈系统

        “行”,行为、行动、技能、能力,是人进行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执行系统和反馈系统。

          (1)执行系统:“知识是第一生产力!”若没有人对知识的运用实践,终归是死的东西。只有通过人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的实践运用,通过行为、行动、技能、能力的展现赋予其生命力,才能成为探索、研究客观世界及主观世界的强大武器,才能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2)反馈系统:人的五感四肢在与客观世界进行实践探索、信息交流的同时,也是对客观世界的信息进行采集、反馈的过程。

          3.控制、分析系统

          “思”,思考,思维,思维方式,是人对客观世界及主观世界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向五感四肢发出行动控制信号的元素,是人的分析系统与控制系统。

        (1)控制系统:人的大脑思维通过神经元传递操作信号给五感四肢完成相应的运动、活动。

        (2)分析系统:大脑对五感四肢感应、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过程、方式,就是大脑进行思考、思维活动的过程。

        4.动力、指挥系统

        “情”,情感、情绪,意识,意志,人的活动都是由于“情”的需要而进行的,由主观作用于客观的探索、研究活动。“情”是所有活动的发起者和驱动者,是进行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动力源泉及指挥系统。

      (1)指挥系统:“情”的需求作用于“思”,“思”发出操作信号给“行”,五感四肢依据“情”的命令,在“思”的控制下,进行满足“情”需要的活动。

      (2)动力系统:需求就是最好的动力,人的需求就是“情”的需求,“情”就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动力源泉。“人心不足蛇吞象。”说明人的“情”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情”的需求,随着“情”的发展、成长,会不断地增加、壮大,这就为“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五、五种教学活动组织形式

        依据学生学习活动组织类型的不同,“1+1”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学生自主学习形式

        “学”最有效的形式莫过于自主学习形式。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法、策略、意识成为教育教学工作重要的任务和责任。“1+1”教学采用导学案、网络教育资源、教师主辅制、家长培训等形式全面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策略。

      (二)教学单元组学习形式

        教学单元组学习形式是训练、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及意识的有效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为今后步入社会、参加社会生活实践夯实基础。

      (三)校级活动单元组活动形式

        校级活动单元组建设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际意识、社会意识,是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以大带小、大的做给小的看、小的督促大的干”的活动形式,以及人人参与学校行为习惯监督、管理,在监督与被监督、管理与被管理的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自省自律意识。

      (四)社团活动形式

        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陶冶情操的主要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挖掘爱好、发展特长,从而树立自信心,培养探究意识、创造意识。

      (五)主题活动形式

          学科课程的理论知识、间接经验,它虽然来源于对社会生活实际的探索、研究,是对社会生活实际的高度概括、高度凝练。但是,由于受时间、地点、思维方式等的影响,学习者不能够采用直接学习的方式进行掌握,唯有对这些知识、经验进行实践运用才能有效地理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直接经验,才能成为探索、研究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利器。开展主题活动课,能够更好地将学科课程的理论知识、间接经验转化、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直接经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二节 “1+1”教育教学理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htu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