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跟着苏轼悟人生(来自网络)

跟着苏轼悟人生(来自网络)

作者: 天马行空_806f | 来源:发表于2024-04-06 06:17 被阅读0次

在离别中,学会随缘

公元1101年,被贬海南的苏轼,因遇大赦而获准北归。那个时候,他的生命已经快走到尽头。当他路过金山寺时,突然心生感慨,提笔写下了他这一生的注脚: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经历了无数大风大浪的苏轼,已然看淡了生死,也看透了人生的真谛。他甚至觉得,那些曾让他遭受了无数苦难的地方,恰恰也是他的成长之地。

人活于世,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其实都在行经的途中。有句话说得好:凡是经历,皆是成长。你淋过的风和雨,扛过的苦与难,都将是生命里最好的安排。

公元1061年,苏轼被任命为凤翔判官,而苏辙则选择留在京中奉养父亲。苏轼和苏辙两人在分别时,都是哭得不能自已,涕泪横流。才刚分开没多久,苏轼马上就给苏辙写信: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直到几十年后,同样是与苏辙分别,苏轼已然有了截然不同的心境。公元1097年,62岁的苏轼因被迫害,被贬到了孤悬海外的小岛——儋州。苏辙担心此后再也见不到哥哥,特意赶在苏轼赴岛前见了一面。看着风尘仆仆的弟弟,苏轼有些心疼,赶紧找了一家店,招呼苏辙吃面。可苏辙想到这可能是两人的诀别,愁得食不下咽。苏轼却大口大口地吃完了,还劝慰苏辙,聚也好,散也罢,凡事都要想开些。

苏轼在经历人生诸多离合后,曾感慨: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珍惜相遇,淡看别离,那才是人生旅途的意义。

在伤害中,学会自愈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不断中箭的过程。活到最后,没有一个人不是千疮百孔。不同的是,有人受了伤以后,始终不忘痛苦,反复自揭伤疤,使自己的伤口常常如新;有人虽遍体鳞伤,却能一边受伤,一边自愈,让伤口长成了自己身上最强壮的地方。

苏轼显然就是后者。

他这一生,遇到的阴险小人,遭遇的明枪暗箭,实在是太多了。他心系百姓,说某些新法对百姓有害,就有人说他故意跟朝廷对着干;他送父亲的棺椁回老家安葬,也有人污蔑他在回乡途中贩卖私盐;他平日里写写诗文,有人就把它们搜罗起来,逐字逐句地挑毛病,最后治了他个诽谤朝廷的罪;他在穷山恶水之地说荔枝好吃,还是有人说他不知检点,因此将他贬到了更偏远的地方。无故遭受了这么多的攻击和伤害,苏轼心里恨过吗?必然是恨过的。

不然,苏轼不会写下: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但后来随着不断地经历,不断地成长,苏轼逐渐发现,从前的种种其实也只是一种经历。受过的伤,就让它痊愈;恨过的人,就选择原谅。自己过好当下的日子,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哪怕苏轼因为章惇的原因,在耳顺之年被贬到荒岛海南,受尽了苦楚,他也仍是乐观地面对。后来新帝即位,两人境遇轮转,章惇被贬,苏轼得令北上。苏轼也没有趁此报复章惇,还主动写信给章惇儿子,叮嘱他好好照顾自己的父亲。

真正治愈你的,从来都不是时间,而是你心里的那份释怀和格局。只要你的内心足够强大,世界的风雨便再难影响到你。

在无常中,懂得接受

苏轼的一生起伏不定,他得势时,有人夸他是不世出的天才,有人为了得到他的一篇文章欣喜不已,就连皇帝也想培养他当宰相。他落魄时,亲朋好友都对他避之唯恐不及,路过的流浪汉也敢对他骂骂咧咧。面对如此大的境遇落差,苏轼没有过度自苦,而是慢慢学会了接纳。被贬黄州,他就甘于脱下文人的长衫,结庐种地,将清贫的日子过出了滋味;被贬惠州,他又挖草药,酿美酒,用几颗荔枝就治愈了生活里的苦;到了最偏远的海南,食无肉,居无室,他还是能随遇而安,在那里生活了好几年。

苏轼曾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人生的无常都是注定的,而你我活着的意义,就要学会在这些世事中经历、懂得。有句话说,生命中最强大的力量,不是对抗,而是接受。

在《赤壁赋》中,有人曾问苏轼:

昔日曹操那么厉害,称得上是一世之雄,如今也已灰飞烟灭。你我普通人,活在世上又有什么意义呢?

苏轼接下来的一席话,足可以照亮千古。他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人生短暂得如同一瞬,所拥有的也终究会失去,这样看来人的一生似乎并不值得。可从宏观角度看,万事万物都有永恒的一面,每个瞬间对个人都有不同的意义。活着的每一天,经历的每一件事,都会让人生变得更有价值。

成长路上的所有际遇,以及那些不可替代的生命体验,终会塑造你,完整你。而这,就是你此生最大的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着苏轼悟人生(来自网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hwj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