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阅读打卡第31天,寒假生活第16天。寒假即将告一段落,慢慢找回自律与战斗的感觉,读什么书、写出的文字就自带什么味道:
1、认清自己就不会永陷纠结或无聊
原文:“ 大部分人的感受也不一定是理性地认为自己的劳动成果与自己分离,而且被掉转头来对付自己。人的价值与潜能是多方面的,如今却只能将人生最好的一段时光浪费在单调和刻板的工作中。”
感想: 将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用于工作,未必是无聊和无力的模样。之所以多数人会生出这般感叹,第一工作不是喜欢的,程序化的流水一眼看到未来导致提前生出幻灭感;第二,工作虽喜爱,但兴趣与好奇心甚广,觉得单一终究苦闷。我想无论哪种,解决办法只有一个:认清你自己。若是第一种,认清自己的能力,要么不甘于此,奋力一搏;要么甘心于此,寄情生活。若是第二种,也很简单,认清自己的精力,要么开阔边界、多地开花,向多重身份的斜杠青年迈进,要么深耕一处、让自己无限精深于此,也会收获快乐与满足。
2、想要获得安身安心本就是人之常情
原文:“ 看对方有否令自己‘安身’的事业基础,以及是不是能令自己‘安心’的‘好人’。”
感想: 新时代的门当户对讲究两点:安身和安心。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本就纯良的品性是上层建筑的另一坚实基础。没有对错、没有好与不好之评判。现代社会能二者兼而得之的,差不多也算是比较合适的了。神仙眷侣、灵魂伴侣、仗剑天涯、悠游人世?那可是古书武侠里的际遇、即使现世可见,也不是能用两三点概括完、几个筐子筐罗住的。
3、积极主动地寻找被动满足感
原文:“ 过份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也是一种障眼,令人看不见一己之大方、慷慨、乐于助人,即使不在乎对方实质的回报,有时也可以是一种控制别人对己好感的欲望。”
感想:中国人所谓的内敛品性中有一点很怪异:就是崇尚“不言自明”。我不说你也知道我的意思,我暗示一点你就能瞬间心领神会。明明想要这份礼物,但不会自己说,一定要对方送对了才高兴,这种永远迂回着等待被满足,往往还都附带着强烈的渴求认同之愿望,以及期待受挫的无限崩溃感。如作者所言,退行到一种如同出生婴儿般的“自恋狂”状态,这那里是“无为而无不为”,简直就是躺着等喂饱嘛。积极主动地寻找被动满足感,这依然是自我发育不完全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