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 |《非理性的人》第一章

读书笔记 |《非理性的人》第一章

作者: 不现若隐 | 来源:发表于2021-06-22 18:17 被阅读0次

    从标题来看,作为全书起始来看,我们可以判断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在讲述“存在主义是如何产生的”,或者说,存在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回应了哪些时代问题,如何回应的。

    一、时代背景

    原子时代的危险带来了一种普遍的焦虑,甚至惊恐,但一般民众很少有人反省。这到不必大惊小怪,因为在任何时代,一般民众都不会思考这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本就应该是哲学家的事情,可是哲学家在做什么呢?

    哲学家正忙着挤进“专业”的行列,就是哲学家不再将哲学视为内心冲动或神灵的感召,而是成为一种生计、一种营生。哲学家的职业是成为哲学教授。

    知识进步产生专业分工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当知识超过一定量级之后,个人无法全部掌握所有的知识,但这种精确的聚焦往往是极为狭隘的,可以称为单眼理性,即手持一把锤子,看啥都是钉子,也可以称为一孔这见,孔内事物清晰可见,但孔周围则是一团漆黑。时代的发展,我们不得不将一些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完成,比如生病看医生,盖房找建筑师,但我们存在之事,生死意义之事,却没有人可以负责。当哲学不再是灵魂寻求拯救,只是讲求精致的逻辑或发生过的哲学历史,哲学演化成一门“专业”,哲学的影响也就消失了。

    哲学本就不是任何一种“专业”,不是一门特殊的理论学科,而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是对人和宇宙的总体看法,个体的人据此度过他的一生。

    二、美国眼中的存在主义

    作者是美国人,第一部分陈述是当时美国哲学的一般情景,也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之下 ,二战之后存在主义是作为从法国传过来的新闻被看待的。美国公众并不关心它所讨论的哲学问题,对它的兴趣、好奇只是其中“法国知识生活能够产生出来的那种独特的色彩与轰动”,或者只是将它视为文学运动,而非哲学表达,或者就算是对哲学本身感到过好奇,也只是当它是一个新名词、大字眼或一条口号而已。

    总之,寻求意义的渴望被淹没了。

    作为新闻和运动,存在主义(在美国)寂灭了,但作为一种“新颖和富有创造性的运动”,它影响深远,只是这种影响暂时被掩盖了。

    从时间上而言,这是个哲学家企图变身科学家的时代,任何哲学都在贬黜的边缘,存在主义也不例外。从空间上而言,存在主义在美国遭遇了偏见。这种偏见表面上是气质不同,存在主义充满激情,情绪强烈,英美哲学则是超然的庄重,深层次上却是源于研究的课题不同,存在主义的论题是焦虑、死亡、伪造自我和本真自我之间的冲突、民众的无个性、对上帝之死的体验等问题,英美哲学则是分析哲学,关注的是方法和技巧,关注逻辑和语言分析,关注句法学和语义学。

    我们无法判断其中的是非曲直(因为我们没有判断的依据),但如果哲学的视角是人,哲学探讨依然是“人何以为人”的问题的话,那么人终有一死,人终生都将在本真与伪造自我的需求之间奋斗挣扎,这样的论题终会是人生的核心问题,也终将是哲学的核心问题。

    退一步讲,法国存在主义确有感情用事和幼稚病态的一面,但这同样意味着它自己独特的展现力量。甚至说,这种的情绪之中究竟隐藏着什么,不正是哲学家应当去思考的问题么?

    三、存在主义的大树

    存在主义来到美国后,美国对抗欧洲的旧戏又再次上演了。

    这样的对抗是有理由的,存在主义的阴郁情调与美国人朝气蓬勃和乐观主义的性情格格不入,但并非性格不同就一定要产生对抗,真正的对抗是“世界观”不同。

    存在主义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经历巨大的身体和精神的创伤之后思想回应,而在欧洲面前美国只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虽然也有各种精神问题,但基本可以看作是青春期的叛逆。尚未经受社会的毒打,就无法领会自身的不足,也就是,当他们精神视界依然在无限展示人类的各种可能性时,是无法理解人的有限性的严酷滋味的。在少年面前讲天命,在有为面前讲无为,必然是种对抗。只是作者也剧透了这场对抗的结果,“这些欧洲情调只是指出了美国本身早晚也要踏上的道路;到了那个时候,美国就将最终悟出欧洲人现在讲的究竟是怎样一些东西”。

    既然问题上升到了整个欧洲文明,那光说法国的存在主义运动就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将存在主义比作一棵参天大树的话,法国存在主义只是树上的一条细枝。那这棵大树是什么样子呢?作者开始摆出整个欧洲的存在主义家谱。

    在整个存在主义线上,一端是法国存在主义运动,以狂放不羁的时尚为哲学装饰,另一端是不断去追问生命意义的思想,两端之间分布着存在主义的各个代表。

    (此处有必要进行一番表格式的梳理,暂且按下不表。)

    四、存在之思

    但存在主义和英美哲学也并非只有不同,仍然可以寻找出相似之处的。

    首先推出了鼎鼎大名的威廉.詹姆斯,并给出一句让人大为诧异的推荐语:称其为存在主义者可能比称其为实用主义者还要贴切些。这其中的相似之处在于:人的内在感受高于逻辑思辨,个人经验高于抽象概念,多元化与偶然性高于单一理性体系。

    之后又推出了约翰.杜威,他与存在主义的相似之处在于:坚持现代哲学与古典思想传统决裂,看到了哲学的否定的和破坏性的一面,放弃对稳定性的追求。

    继续忽视差异寻找异同,那就是存在主义是关乎人的终极性问题的,它的意义既是划时代的(时间上),又是世界性的(空间上)。我们不应再将其视为某一时期某一特定地域特殊文明背景的产物,其中的终极性思考是“人性的”。

    那就再从“人”的角度去看一下如今时代的哲学思想吧。在这个原子时代,现代人是支离破碎的,实证主义对此表示接受,并用各种科学概念将分裂进行到底,存在主义则是探寻破碎背后本属人自身的实在,将人的碎片拼接起来勾画出整体画面。马主义强调人是工艺学意义上的,即被外来力量结合自身材质所塑造的,而是历史如同生产线将人的个体性进行了集体化。

    这么多的思想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在反映着人的某一个侧面,但无论哪个侧面,我们都需要亲自去将我们所秉承的观念活出来,即将哲学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否则,我们没有存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 |《非理性的人》第一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hymy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