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存在主义的问世
开头用基尔凯戈尔说的故事引出了人们没有关注自己的存在问题。为什么人不关注自身的存在呢?科学的发展使人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自我存在的重要。还有个原因就是现代社会已经把哲学当成了一门学科,哲学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无紧要,哲学也和其它职能一样成了一项专门性的社会事务,是一项人们为收取报酬而不能不履行的事务。当今哲学家由于其在社会组织中的这种客观社会作用而被迫成了科学家的模仿者,试图借专业化来完善他的知识武器。因此,现代哲学家格外关注方法和技巧,关注逻辑和语言分析,关注句法学和语义学,他们为求得形式的精巧而不惜把所有的内容全都提取掉。哲学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宠,科学的兴起取代了它的地位。这是美国哲学在二战后的遭遇。这时存在主义作为法国的新闻传到了美国。存在主义在法国最初表现为一种狂放不羁,再者,存在主义还是一种文学运动。起初,只是作为一种战后的绝望情绪,一种虚无主义、激情主义或纯粹的心理分析。虽然看起来存在主义在法国兴起,其实它是欧洲许多思想家的合成品。
接着,本章介绍了代表存在主义的一些哲学家。德国的海德格尔和雅斯贝斯是本世纪存在主义的创始人,他们给予存在主义诸问题以新的更加贴切的表达方式,而且还一般地构建了一种所有别的存在主义者的思想无不环绕其旋转的思维模式。
马克思•舍勒,德国社会与伦理哲学家,虽然一般人不把他列为“存在主义者”,但他入木三分地领悟了现代人就其内在本质而言,已经变得成问题了。
胡赛尔,德国伟大现象学家,舍勒与海德格尔都极大受惠于他,他在现代哲学家中是位卓越的反现代主义者。他是古典理性主义的热情倡导者,他的唯一的和崇高的目标,就是把人的理性建立在比过去更为恰当和更为全面的基础上,由于执着于哲学必须摈弃先入之见,才能注意到实际具体的经验材料,使哲学的大门突然向丰富的存在内容展开。
基尔凯戈尔和尼采,都嘲笑体系的创造者,甚至否认构建哲学体系的可能性;创造了极其丰富、超前他们时代的观念。中心论题是单个人或个体独有的经验,这单个人或个体情愿把自己摆到他的文明的最重大的问题面前接受拷问。这个重大问题就是基督教,他们对这个问题持正相反对的立场。基尔凯戈尔在努力身体力行实现基督真理,所有观念都是从践行中迸发出的。尼采则是从承认这种破产开始的,他认为上帝死了。他用生命作实验,以便深刻体验上帝之死。
马塞尔,法国哲学家,萨特的激烈反对者和有力批评者,他的哲学源泉是美国唯心主义者乔赛亚•罗伊斯与法国直觉主义者享利•柏格森。他的存在主义是从纯粹个人的体验中发挥出来的,马赛尔从个人感受的亲切与具体明白,一切纯粹玩弄抽象理智概念的哲学都是不完整的。
亨利•柏格森,没有柏格森,存在主义者进行哲学探讨的整个氛围就会面目全非。他最早坚持抽象理智不足以把握经验的丰富性,坚持时间是一种紧迫的不可还原的原始实在。他最有意义的洞见或许是坚持自然科学定量分析方法测不出精神生活的内在深度。由于柏格森提出了上述这些观点,存在主义者极大的受惠于他。
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利昂•谢斯托夫、尼古拉•别尔加耶夫,是俄罗斯人贡献给存在主义三个典型而有趣的人物,这些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产儿。他们带给存在主义一种独特的俄罗斯人的看法:一种整体的、极端的和天启式的看法。索洛维约夫还发展了典型的佗思妥耶夫斯基的观点,即在理性主义精神与宗教精神之间没有任何妥协余地。
米格尔•德•乌纳穆诺和何塞•奥尔特加-加塞特是西班牙贡献给存在主义哲学的两个人物。乌纳穆诺的《人生的悲惨感》这部著作,虽然在一定意义上是反尼采的,却满足了尼采忠实于大地的要求。他的思想所表达的却是他自己的个人情感和他土生土长的巴斯克大地。奥尔特加是位更冷静又更有世界主义精神的人物。奥尔特加的所有基本前提都源于现代德国哲学,他的精神是德国的,可是他能够把德国哲学译成通俗易语言,没有学究气和行话俗语,奥尔特加喜欢用新闻工作者或文学家的简明随便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哲理。
马丁•布贝尔,德国人 他是一位犹太人,其文化完全是德国系统的,但其思想在走过漫漫旅程之后,已经成功的重新发现了它的圣经的和希伯来文化的遗产,并且本身也深深地定泊于这种遗产上了。他的思想具有西伯来文化的狭隘性与凝聚力,常常是倔强执着,刚愎自用。布贝尔对于像海德格尔与萨特那样的雄心更大的体系创造者来说,是一个必要的矫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