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小舍得》很火,已经有3个人给我推荐了,我还没开始看。感觉关于教育的周边产品越来越多了,各种书籍、影视作品、鸡娃手段等等,多到有时甚至觉得现在的父母会不会接受太多的教导了。
越管越细的教育政策、越来越丰富的教育资源、越来越专业的教育方法,并没有让如今的父母从容下来,反而越发不安,更加无所适从。
然而身处教改进程大潮的家长们,总是需要一些定力作为支撑的,否则眼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不仅成绩好,情商高,还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自己是很难坐得住的。
每当我坐不住的时候,我就会找我的好朋友聊聊天,每次找她聊过以后,就像干涸的土地下过一场及时雨,不仅浇灭了燥热,还滋润了我的心田。她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带过4届1-6年级孩子的资深班主任,肖玲老师。
这个月的月初,我索性邀请肖老师举办了一场讲座,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她的智慧和温暖。
组织这场讲座的初衷,也是因为看到公司的一些员工和家属,在孩子幼升小、小升初的阶段,各种不安、担心和焦灼。有的员工想辞职当全职妈妈,觉得这样可以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有的家长在孩子入读一年级之后,被班上超前学习过的孩子“碾压”,想要给孩子降级重读学前班,有的家长面对青春期的孩子“软硬不吃”,束手无策却又无可奈何。
肖老师的课从来就不缺听众,但这次我有意将参与者控制在很小的范围——仅限公司员工和家属参加。一是让公司的员工当主角,这是一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讲座,二是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老师沟通和交流。
我希望在公司就职的员工,能感受到这份工作给他们带来的不仅只有薪酬,还有精神上的支持和理解。
肖老师讲课的内容,并非告诉家长“应该怎么做”或者“不应该怎么做”,她只是分享自己从教以来的经验和心得,以及和孩子们相处时的感动。她带来了一些孩子们写给爸爸妈妈的信,这是她所带班级的传统,孩子们每年用书写的方式向父母们写出他们的心声。
二年级的孩子写道:“希望爸爸妈妈把坏脾气改一改,能不能在说别人好的时候也夸夸我”。“老爸不要吸烟,否则你生病我不出一分钱!”。
二年级的孩子哦,也就7、8岁的样子吧,写出来的话看起来啼笑皆非,其实引申来看,如果爸爸看到孩子写的这些话,言传不如身教,如果从此决定接受孩子的建议,发狠把烟戒掉的话,还有什么教导比自己做到更有说服力?
孩子的心声需要被看见,也需要被鼓励。
四年级的孩子写道:“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很忙,但是时间像海绵,只要你挤,它就会有的。妈妈你虽然总回家,但是你很少关心我,也很少和我聊天,我想要你能多多关注我。”
“妈妈,我想让你把你的脾气改掉,不要那么凶,你一发起脾气我和妹妹吓得心里有点发抖。”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希望你们不要总是发脾气,我会尽量做到最好。其实我最大的爱好是画画,但我不想去学,只想自由的画。”
五年级的孩子说:“妈妈,您有时候吃完饭就坐在沙发上看手机,有时候还在被子里看手机,还有在等红绿灯时看手机,绿灯亮时还在看,在这时候我对妈妈大声说'绿灯亮了!’,妈妈还需要慢两三秒才开始开车。”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啊!当我们约束孩子玩手机玩平板的时候,也要想想自己留给孩子的背影是什么。
六年级的孩子说:“小升初,这三个字在我眼里就是一个大恶魔。早上6点准时起来,读《知识大集结》,吃完早饭听英语,每天都一样。每周末都报了补习班,只有周五下午不上课。我几乎是这里学完往那里赶,那里赶完这里赶,几乎是一个死循环。”
有的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有的人, 一辈子被童年治愈。
青春期的孩子说:“当我和大人争论时,事实层面谁对谁错并不重要,关键是气势上我绝不能输。因为,认输便代表着我把自己思想领土的独立权割让给了父母。所以,你要让我接受你的建议,就必须要让我感到你对我思想领土主权的尊重。”
当我们听到这些孩子们的心声,是否会有很多的触动?
当我们回头再看自己孩子的时候,是否会多一份理解?
希望通过这样的讲座,能让那些不安的心得到安抚。
这个月刚好是公司生产任务攻坚的时候,很多员工经常要出差,一些员工每天加班到很晚,但一听到可以参加有关孩子教育的活动,他们却安排好工作,安顿好孩子,夫妻一起如约而来。上班很辛苦,那就坐下来歇一歇,听专业的人讲专业的事。在人人追求自我成长的时代,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理解了孩子,理顺了自己,很多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于工作于生活都有益。
课后,收到很多反馈,每个人都觉得受益匪浅,不虚此行!我觉得很值得!
在开始讲座之前,向大家发放了调查问卷,以下是节选的部分问卷结果: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认为“家长承担主要职责,学校次之”的占42.9%,认为“学校和家长各承担一半”的占42.9%,认为“学校承担主要职责,家长次之”的占14.3%。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当孩子与大千世界见面,有关生活中的一切存活之方、事务之理与疑惑困顿,只能求助于身旁的父母,父母应当责无旁贷,然而做60分的父母比100分更难。
有76.9%的家长主要通过“与朋友或其他家长交流沟通来学习家庭教育有关方面的知识”,“与朋友或其他家长交流沟通”是把“双刃剑”,多交流可以获得很多的信息,获得更多的资源。然而聊多了就会发现,人家的孩子上各种培训班,自己的孩子怎么落下那么多呢?聊着聊着就聊出了紧迫感,不由自主地就被“卷”进去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来源于比较。
由于参与调查的部分家长孩子还处于学龄前,因此这张表里体现的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度低于其他方面,显得有点“假”。或许家长们更愿意关注其他方面,学习成绩是不得已要关注。
有85.7%的家长没有参与过“与家庭教育有关的学习”。以前的家长不用学,现在的家长其实天天在学。
这张表的数据最喜人,有近80%的家长认为自己和孩子的关系“较好”或“很好”,这是非常好的。因为亲子关系最终处理的是关系问题,关系好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看对方的眼神对了,那就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