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很多人认识李清照,都是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小词开始的。这是李清照儿时去京都游玩时,在溪亭这个地方,感受到的幸福快乐而写的。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1084年生于山东章丘明水镇(今济南)。
其父李格非任职朝廷,其母王氏,在李清照出生半年之后,带着对她的无限不舍与依恋,离开了人世。
不久之后,李格非又与另一个王氏,王拱辰的孙女结为连理,好在继母王氏,对李清照也算恪尽本分,疼爱有加。
李清照在生父继母的关怀下,慢慢成长,像掌心的宝玉,晶莹而散发着温润的光泽。
济南,当时号称泉城,明水,清澈明净,柔和悠然。于李清照而言,这明水镇,自是她自娱自乐的天地。
水一样的乡村,造就了她水一样的柔美清纯,又加上李格非有意无意的栽培、熏陶,童年的李清照,就超乎了平常人家的孩子,对文学诗词甚是喜爱,聪慧过人。
比如,《点绛唇.蹴罢秋千》,即是李清照小时候,在家里荡秋千时,因偶遇一个人闯了进来,于是信笔写下: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很形象地,素描了当时“客入”闯进院子后,她羞涩地躲起来,但又想看这个人是谁,于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在这首词里,极率真地写出了小时候的那份美好和快乐。可见,当时的她,已经有了过人的诗词天赋。
公元1089年,李清照随父母迁至汴梁。京城的富庶、繁华、热闹非凡,极大的开阔了她的视野,于悄无声息处,吸收着时光的馈赠。
几年之后,一个在明水划船弄水的孩童,已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如春花般娇艳的的少女。
少女初长成,心中的层层涟漪,也就此荡漾开去。
也因此,她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见了对的人: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两个门当户对,喜结良缘。
李清照18岁,与赵明诚结婚。
婚后很长一段时光,她的生活都是幸福而美好的。夫妻俩人恩爱有加,互相砥砺,共同成长。
而且,赵明诚想撰写一部《金石录》,而李清照自然也旁加佐引,夫唱妇和,婚姻幸福,充满了浓情蜜意。
公元1101年的重阳节,婚后的赵明诚“负笈远游”,李清照在家把酒赏菊后,因思念丈夫随即写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首词。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堪称不朽名篇的小词,也是李清照婚后不久所写。从这首词里,除了感悟到李清照惜花之情外,还可以发现:
李清照青年时代的生活,其实不亚于少女时代,既有才情,又有情趣。
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李清照44岁那年,也就是公元1127年,成了李清照人生的转折点。
这一年,发生了“靖康之变”,金军南下,二帝被俘,康王赵构南逃,在应天府称帝,史称宋高宗,宋朝由北宋转到南宋时代。
这一年,李清照的夫家,也发生了重大变故。赵明诚的母亲在江宁(今南京)悄然过逝。
李清照随同淄州任上的赵明诚,赶赴江宁奔丧,处理完母亲的后事后,不久,赵明诚旋及被朝廷委任为江宁知府。
因金军入侵江宁,赵明诚在南宋朝廷妥协求和,“不主张抵抗”的政策下,遂于公元1129年弃城而逃。
率真的李清照,对朝廷拒绝主战很不满,表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她力劝丈夫赵明诚留下来,与老百姓一道坚守江宁。
但软弱的丈夫赵明诚没有听从,反而以朝廷旨意挟李清照一道知任湖州,夫妻二人的感情遂生裂隙。
也因此,在路过乌江项羽自刎的地方时,悲凉失望的李清照,触景生情,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也很辛辣地讽喻了偏安的南宋朝廷,包括丈夫赵明诚在内的胆怯官员。
不幸的是,赵明诚在知任湖州的途中,染病身亡,时年47岁。
李清照,其实是深爱丈夫赵明诚的。对赵明诚的意外辞世,很是悲伤,深情地为丈夫写下:
“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等等,饱含泣血字句的祭文。
待亲自安葬赵明诚后,李清照大病一场。病愈后,勇敢坚强的李清照,决定携带丈夫生前的藏品,奔波于他乡辗转谋生。
起初,李清照准备投奔在洪州任兵部侍郎的赵明诚妹弟,然没多久,金人已攻陷洪州,洪州去不了了。
于是,李清照又追随帝踪去往浙东,但那时的时局动荡,飘摇的朝廷已遣散百官。最后,李清照决定只身南下,到亲友还算多的杭州生活。
只是,几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李清照随身携带的藏品,在路途中散失大半,当她48岁也就是公元1132年到达杭州时,几乎陷入茫然失措的困境中。
这时,一个时任杭州承奉郎的中年男人张汝舟,走进了李清照的生活。
张汝舟其人品德低劣,龌龊不堪。当年汴梁的诗词大会上,因为追求李清照不得,就以“女子抛头露面,有失伦理”来羞辱李清照。
可是,在临安,一个远离故土的城地,此时的李清照,太需要一个人的陪伴,来化解她心中的伤痛,毕竟,她也只是一个柔弱的女子。
因此,在张汝舟的不断诱骗下,和其弟弟李迒的多次劝说下,李清照坐上了那顶红色的花轿,嫁给了张汝舟。
可是,婚后不久,张汝舟不但抢夺了李清照的钱财,文物古籍,还对她多次谩骂,拳脚相加。
一个才女,一个词人,一个已经身心俱损的李清照,哪能再受得这般苦楚,万般无奈之下,一纸诉状,告了张汝舟,也掀开了女性反抗男性霸凌的历史序章。
虽然,最后官司赢了,但李清照,却也因此受了牢狱之灾,好在有友人鼎力相携,最终只判九日。
过后,伤痕累累的李清照,彻底结束了她对爱情的最后一丝念想。
她抱着和赵明诚撰写的《金石录》,痛哭流涕,泪流不止。
可是,时间还在流逝,花开花落,春去秋来,生命的轨迹是有限的,她没有多少时间用来悲叹,哀愁。于是,李清照决定痛定思痛,勇敢地振作起来。
公元1134年,李清照用尽了她毕生之深情,写完了《金石录》后序,给后世留下了又一篇深情佳作,为后人称颂不已,千古流芳。
而且,李清照一改过去淡雅的词风。
此后,创作出一批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词作,成为南宋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就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二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李清照开头连用14个叠字,抒发自己悲凉的心境,接着素描黄花堆积、梧桐细雨等残秋景象,着意渲染愁绪。
一字一泪地,表达了自己在国破家亡后,孤独失落的苦闷状态,让人感同深受:一个愁字怎能表达得完呢?
到了迟暮之年,李清照写下《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李清照很明快地表达自己铿锵的观点:人生只要爱过,无论经历多么无常,都将无悔,何惧那些载不动的愁。
公元1156年,时年七十三岁的李清照,怀着对亲人故国的无限思念,离开了人世。
一代才女,易安居士,终于走完了她那曲折、坎坷、悲凉、让人不禁潸然泪下的一生。从此,她不再哀愁,不再悲苦。
在世界的另一边,那里正春色满园,香花烂漫,那里没有悲离,没有烽烟,没有国破,没有家亡,尽是清水明月、诗词金石,还有那凌秋的菊,傲雪的梅,惊起的一滩鸥鹭。
回首李清照的一生,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感伤颇多。
儿时的纯真、少女的忧思、清澈的爱情、故国的情怀,人世无常,爱恨离别,伴随了她的一生。
李清照的诗词,前期清丽雅致,细腻温婉,多写叹春惜秋,闺阁生活,后期凄凉哀婉,沉郁忧伤,多写离愁别思,故国情怀。
一个女子,深虑国家荣辱、前途和未来,其品,甚是高洁。其对中国后世文学文人的影响,可谓巨大,被誉为“词后”、“词宗”、“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去了,可她一直都在,就像那深空中的水星,永恒、璀璨、夺目。
她留下的诗词,其幽香的文人情怀,就像那明水的一方清泉,澄碧透亮,映照着古今的你我。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