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研室将举行思维课堂推进研讨活动,安排我校刘芳老师执教《垂直与平行》一课。这节课好讲,但难懂,我们小时候对“平行与垂直”的判断基本上属于记忆,“在同一平面内”这句话,我是到了初中才弄明白的。
如何使“平行”与“垂直”这两个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呢?备课组展开了深刻讨论:必须把握的一个原则是,先由直观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过渡到形象抽象思维。如果这两个概念基础打不好,直接影响孩子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终于,大家在冥思苦想中,选中了一个令人满意的情境:下课时,小明不小心把同学的铅笔盒给撞到了地上,小明会怎么做?(拾起来,都是些有礼貌的好孩子,小明也这样做的。)小明发现,有两支铅笔掉在了地上,掉在地上的铅笔会有什么位置关系?请同学们画下来。
孩子们把地上两支铅笔的位置关系赶紧画了出来,老师选择典型,对各组直线进行分类,多数同学分成了三类,一类是平行的,一类是相交的,一类是不平行但没有相交的。教师带领学生回忆直线的特征: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然后带着这个特征去比划一下,不平行也不相交的一组延长后会是什么样子。哇,学生一下子会得出,也是相交嗳!所以上面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相交的,一类是相交的。到这里,就要引出“平行”这一概念了,如果“在同一平面内”这一句话由教师和盘托出,有了美好前奏的课堂也会走向平淡。怎么办呢?怎么办呢?
既然是立体图形,就让它立起来吧。我们又想出了一个馊主意。教师先告诉学生“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接着出示一组题目,让学生判断哪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哪两条不平行,平行表象初步建立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刚才的两只铅笔,如果一支在地上,一支在桌上,是不是平行?会不会相交?学生对照着课桌反复体验,这两支铅笔,如同不同世界的两个人,怎么会相交,但也不是平行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判断平行与相交的前提必须是“在同一平面内。”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带领学生完成垂直与平行的拓展延伸性题目。
其实,本节课共有两个主问题,一个是“请你对各组直线进行分类”,第二个是“两只铅笔,如果一支在地上,一支在桌上,是不是平行?是不是相交?”这两个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与动手操作的形式得以解决,促进学生由直观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的形成。
思维课堂,当然少不了思维导图,由于本节课的容量比较大,没有让学生自己画思维导图,只是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跟随总结的脚步与教师共同形成思维导图,实现思维的可视化。
2017年9月29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