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女儿不恋娘家的,我也是。
我婆家离娘家不远,也就几里路的样子,沿着一条小河,一直往上走,以前也是一条罗马大道,很多来往的行人,现在估计就我和孩子们去娘家走走,父母来我家走走,所以路上几乎很难遇到行人,是一条偏僻的小山路,路旁边是一条六七十年代用来引水灌溉的水渠,听父亲说是当年婆家爷爷带头修的,虽然已经干涸,不难想象当时的宏伟气势。
早饭后我带着儿子上完网课,女儿说外婆打电话叫去吃鼠曲粑,我回娘家几乎是进一趟菜园子这么简单,说走就走!半个小时不到,就到了妈妈家,调皮的老爸老远看到我:“这是哪一位呀?还不太识认呢!”从他憨厚的表情里透露出一种很难掩饰的喜悦,我本能的掏出手机,调到拍视频的模式:“爸,把刚才的话再来一遍呀?”我端着手机等了好久……
他忙着倒水给他外甥喝去了,根本没搭理我,我进屋问他:“喊你半天,把刚才讲的话,给你拍段小视频么?”他挠挠后脑勺“不拍,刚从山上做事回来,身上脏兮兮的,拍着丑”嘴角微微上扬,强忍着笑,接着,又给我递来一杯水,客气得让人坐立难安……
已经12点多了,妈妈的粑还没做,我赶紧洗手帮忙,妈妈说:“和稀了点,叫你爸加粉,他把高粱粉全倒进去了,不知道好不好吃哟,如果不好吃,那就白忙活了”,看得出来他俩为这事搞得有点不愉快,妈妈爱唠叨,父亲又憨厚,任凭着一系列的埋怨,塞火,洗蒸笼……忙着没得歇,女儿看出了外婆的心思,悄悄在我耳边说:“外公外婆又不挑食,你也不挑食,估计外婆是怕我不吃”,是啊,妈妈肯定是担心孩子不吃才那样埋怨父亲,我不做声,麻利的做着,先做一蒸笼尝尝呗!三个女人一台戏,奶孙三代,三下五除二就做好一笼,父亲负责灶台,一切准备就绪,上锅就冒气,大火蒸半个小时左右,差不多了,打开探探熟了没?嗯,熟了,妈妈说:“先别急着吃,你拿两个碗,一个碗装三个,放桌子上喊爷爷奶奶回来吃,这清明边上,你喊一声。”我照办,瞬间,小时候的一幕幕情景清晰的浮现在脑海里,那时候,我们住一个大老屋,爷爷奶奶两个人过,只要搞什么好吃的都是一呼百应,全家大大小小二十来口,都必须吃到才行……
“就是掺了高粱粉,不知道他俩老人家吃得动不噢”,我打趣的说。妈妈讲:“爷爷奶奶是苦根生,没有什么不吃的。”女儿从锅里拿了两个,她自己做的,咬了一口“外婆,你还别说,味道真上好的!”我看得出来,这是一句违心的话,因为上次我在家用高粱粉做的圆子,她根本不吃,但是中午,她当着外婆的面,吃了两大个,还连声称赞“好吃,好吃!”。多么难得啊!姑娘长大懂事咯……看着我们一个个吃得津津有味,妈妈这才得以释怀。
一晃就是下午三点多,我准备回去了,爸爸给我准备了蔬菜、土鸡蛋,当然还有水曲粑,掺着高粱粉的水曲粑,爸爸担心我拿不动,执意要送我,一路上,恨不得上下五千年的故事都要讲到,我才疏学浅,嗯,啊,这么应和着,过了河,看见我家了,他停下来,把东西递给我,说:“我就送到这里,我要回去了,还有地里活没干完。”女儿说:“外公,这都到我家门口了,你哪不进去啊?”“娃,我想不到噢,二回来!”嘴巴嘀咕着“这做事的衣服,从头到脚都是脏兮兮的,到你家去不合适”,说完,很干脆的调头走了,任我怎么挽留都不肯去我家,这就是父亲的性格,大爱的父亲,我站在河边,目送他消失在拐弯处的背影,心中一片凌乱……
记不清父亲是第几次这样送我,估计我十个指头再加女儿十个指头,也数不过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