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芬兰教育的成功秘诀伸出国际合作的橄榄枝
2018年10月20日,2018杭州西博会主题展之一的首届杭州国际数字教育展(iDEE)正式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1A馆亮相。
进行的三场论坛中,国内外教育大咖云集。主论坛上,芬兰国家教育总署执行署长劳里·多密、越芬国际学校校长米卡·兰塔拉、海亮教育集团总校长叶翠微、无锡南外国王国际学校校长沈茂德、杭州崇文实验学校校长俞国娣等分享教育观点,成就了一次名副其实的“大师说”。
A
中外教育高峰论坛现场——
芬兰教育为啥这么牛?给教师学生更多自主权
芬兰被誉为拥有“全世界最好的教育”。芬兰代表团现场分享了教育成功的秘诀。芬兰国家教育署执行署长劳里·多密则说,芬兰教育成功的秘诀有很多,比如要在教育实践层面上给予更多信任,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学习能帮助其创造更好的生活,并着眼于未来创新。
“在初中之前,学校几乎没有考试,第一次正式考试是在初中毕业,相当于中国的中考。”越芬国际学校校长米卡·兰塔拉说,芬兰学生的学习非常灵活,如中学,正常毕业时间是三年,但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两年还是四年毕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有很多自主权,但须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走,老师会给他们很多信任。
芬兰教育最大的财富是什么?米卡·兰塔拉坦言:教师。这一点,无锡南外国王国际学校校长沈茂德也很认同,他接触过的芬兰社会各界,普遍认为芬兰教师的素养很高。“芬兰教师没有很多考核评比,他们可以花更多时间投入到教学和学生身上,芬兰国家教学大纲规定了课程标准,但老师教什么、何时教、如何教,都有很大的自主性,所以芬兰教师的劳动具有高度创造性。”
B
早幼教私享会现场——
芬兰、英国不约而同“寓教于乐”
就是要让孩子能开心“玩”下去
下午的“早幼教私享会”上,来自芬兰、英国等的幼教团队,分享了他们的理念和做法。台下听众主要是幼儿园老师,听到精彩处忍不住拍手鼓掌。
来自芬兰幼教团队介绍,芬兰早教的每一件事,都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实现的。“让孩子们在幼儿园感受到快乐,在感受快乐时能从中找到做事的方法,能创造性地解决各类问题,这就是寓教于乐。”举例说,在日常课堂中芬兰采用“现象教学”,把生活中的现象拿到课堂中来,比如下雨了,领孩子探索雨的声音、下雨的感觉、对下雨的描述等,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其实整合了语言、数学、科学等内容。“我们每天要孩子一定花些时间在户外活动,哪怕零下15摄氏度,也不会让孩子在房间里待着。”
英国同样如此,无论教育方案怎么变化,原则就是寓教于乐。“孩子们通过活动中学到的东西,比在老师面前坐着学到的东西多很多。只有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非常享受和开心,才能积极开发孩子的主动学习能力。”
前哈佛教育研究生院中国项目负责人、海亮幼教首席顾问赫和平也很有感触:我们在做的,有没有考虑到孩子终身学习所需要的技能,“孩子永远是主体,他玩的时候最开心,他有言语的表达,他能理解情景,一定要让孩子玩中学。”
C
中外职业教育前沿论坛现场——
德国职校毕业生在减少
德方希望与中国合作培养人才
本场论坛特别邀请了德国、芬兰等地在职业教育上有丰富研究和管理经验的专家。
芬兰坦佩雷职业学院教育输出总监海伦娜·高斯基宁介绍,他们是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每个课程有5-6个不同模块组成,学习至少有1/3时间是在企业或工作场所完成,评估方法不是笔试,而是用基于能力展示的方法评估。“我们改革的宗旨就是必须给学生提供他们所需的技能,从而在不断改变的环境中提高竞争力。”
来自德国的马提亚斯·弗雷林致力于职业教育18年,经验丰富。“在德国,第九年也就是15-16岁左右,开始进入职业教育。”弗雷林说,德国职业教育不仅在校进行,还会进入企业。所以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至少有一半时间学习地点在企业。
弗雷林介绍,德国有8500家职业学校,但国内只有318种职业工种受认可。近些年的一个现象是,德国职业学校毕业生越来越少,1996年时有160万学生,20年后只有130万人,因为很多学生更愿意读大学,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我们希望能跟中国一起改变这样的情况,希望更多的高中毕业生加入职业教育,为企业提供人才。”(白先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