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屋子里忽然有若有似无的酒香浮动,寻着这酒香走到阳台上去,香味儿就越发得浓烈了。
酒香醇厚,清冽宜人,按先生的话说,这酒的品质倒是不差,算得上酒中上品!酒气氤氲中,我隔着纱窗向楼下张望——只见一张小方桌上摆着六七样小菜,旁边坐着的几个人,正一边推杯换盏,一边小声地交谈着。呵!果然是又摆上一桌呀!也不知啥时候摆上的?倒是悄没声儿的,若不是这弥漫的酒香,楼上根本就不会知晓楼下的空地上有一场正在进行时的饭局。
虽然天上那一轮火热的太阳已经敛去它最后一线光芒,可这露天地里的暑气依旧未散,空气里满是热烘烘炙烤般的味道,在这样的环境里就餐,几人还能慢条斯理,有说有笑的,这份定力还真不是一般的强。
不用猜就可以知道,这几人一定又是东边桥头下那个小餐馆的食客。看来今晚堂食的客人一定又是人满为患,多出来的客人可能连下脚的地儿都寻不到,只能像流水一样外溢而出,在餐馆外面广阔的天地里寻一隅就餐之所。我家门前的这块四方之地,便自然成了他们心目中的理想之隅。
记得暮春时节,天气凉爽,外溢之客们往往会要求老板在小餐馆的对面摆上几桌,中间只隔着一条不算太宽的马路,上菜倒还算方便。
桥头上有凉风习习吹来;阳光暖暖地照着;波光潋滟的河面上不时有来往的船只匆匆而过;小鸟在不远处的高树上轻快地鸣唱;蔷薇正在旁边的花架上努力地开出更多鲜艳的花朵,这样有声有色的就餐环境比之餐馆里面也差不到哪去。所以一段时间里,这桥头下的露天餐桌倒成了前来就餐者的首选。
小餐馆室内面积不会超过五十平方,小厨房又占去十来个平方,真正可供就餐的地方也就三十来个平方,两边靠墙摆着几张长方形的木头桌子,凳子是塑料的,便于随时摞起来,以节省空间。小餐馆地方虽不大,倒也干净清爽,做的都是些家常小菜,服务员是老板自己的家人,就连他家八十多岁的老头老太太都在帮忙摘菜,收盘子 ,擦桌子。
这个家庭小餐馆已开了有些年头了,起初的生意不见得有多好,也不见得有多差,每到饭点,出出进进的也有那么几个客人,给人的感觉就是平平常常,并不能吸引过多关注的目光。
今年这个小餐馆却一下子红火起来,客人一拨又一拨地涌来,有开着豪车来的,也有步行前来的。往往还不到饭点一些食客就早早地赶了过来,希望可以觅得一处好一点的就餐场所,以往冷清的小马路一时间也变得热闹了起来。
有的还是全家出动,老老小小的七八口人,餐馆里的小木桌压根就坐不下这许多人,于是,餐馆老板就开动脑筋,另辟蹊径,找来一个大圆桌面,滚到对面的马路边,用几个高凳子支起来,拼成一个简易的大餐桌,等一桌子小菜摆上来,那一家子老小便欢天喜地地落座就餐,还吃得兴趣盎然,那兴致一点也不亚于在五星级酒店享用大餐。
以如今在我家门前的摆桌频率,就不难猜到,小餐馆门前的那几个露天餐桌已很难满足急增的食客需求了,需要不断向周边扩大地盘,凡是有空出来的地方便见空插针,小地方摆小桌,大一点的地方摆大桌,一定做到物尽其用,力求让每一分空地都发光发热。左邻右舍地看着也都呵呵一笑,并未加以制止。食客们也都很自觉,既没有大声地喧哗,也没有把地上弄得脏乱。食客一散,狼藉的餐桌马上就有人前来收拾,不大会儿功夫,杯盘碗碟,桌椅板凳便消失无踪,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过。
有邻居就笑着说:想不到家门口出了一个网红小餐馆哩!改天我也去尝尝口味,看看到底是哪里与众不同?
如今餐饮生意并不好做,在竞争如此激烈的行业里,能够把一份小生意经营得风生水起,有口皆碑,这家小餐馆应该是有它的独到之处的。
小餐馆里做的都是些家常小菜,既没有鲍鱼龙虾,也没有熊掌燕窝,可即使是一份炒青菜,也是力求色香味俱佳。用简单的食材做出别样的风味,而且价钱又不贵,属于地道的价廉物美型,这应该是小餐馆生意红火的主要原因吧,毕竟,大多数的普通人还是喜欢经济实惠的东西。
小餐馆经营了多年,一直在品质上默默下功夫,努力积攒着人脉和口碑,一朝爆火,也算是水到渠成,不足为奇了。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选对正确的方向,一直认真地做下去,其余的就可以交给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