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摘抄:
臣服实验:对“我”的觉醒,对自己内心恐惧的探寻,从不自知到自知,从自知到对抗,从对抗到控制,从控制到放手,从放手到臣服。看这本书,你会看到一个生命的痛苦、纠结、探寻、发现和最终的绽放。这个过程叫作“臣服实验”。
臣服的核心:“放弃”我的偏见和喜恶,“臣服”于“生活”本身。
向内看,才能向前走,向内寻找内心的炬火,向前照亮人生的道路。
臣服实验的规则:如果生命让一些事情发生,那我就把它们都当作是来引渡我的。如果自我要抱怨,那我就用一切机会让他放手,然后向生命臣服。
我再也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让生命之流来掌控一切。
我成功的方式非常简单,全心全意做面前的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的时间要像为宇宙工作一般。
意识到别无选择,唯有服从生命的安排;看着神奇的生命之流创造的程序,我感觉它好像有着自己的生命,而我们在这里是为它服务的。
无论我们是谁,生命都会让我们经历那些必须面对的事。只要我们愿意在更深的层次处理自身的改变,那么即使是在非常激烈的情况下也不会留下心理伤痕。我自身的臣服体验已经教会我更深地尊重生命的变革性力量。
生活将我塑造成自己需要成为的样子,我要做的就是放手,不去抗拒这个过程。
越放手,我越自由。生命自有安排所能获得的巨大自由。
贝拉解读:
一、如何才能看懂一本书?
我们阅读能力是随着阅读量增长的。
“前理解”是连通读者和书籍的路径。相似的经历、知识储备、大量相关的阅读体验,都构成前理解,这样才更容易懂得一本书。
该用什么心态来阅读?
1、阅读之前,保持空杯心态,保持谦逊,丢掉固有成见。
2、绝对相信开卷有益
享受心静、享受独处,享受心流专注。阅读就是对心性的磨练
3、极度开放,各个领域都涉及。
二、什么是臣服?
作者一开始听到脑子里的杂音,想让声音消失。看了一本书,开始冥想,努力寻求安静。随后,开启了长期冥想,他在探索自身探索未知,这是他臣服之前的路。机缘之下,他才开始臣服之路。所谓机缘就是那些不断重复出现在你生命中的迹象和征兆。
作者成功的因素,在臣服的前提下 全心热爱+极度专注+个人能力+坚定不移
臣服于他而言,只是过滤掉一些情绪内耗,不需要用个人好恶来判断到底要不要做这件事。
很多时候我们把负面情绪当成自己不想做事的借口。在你想要放弃的节点上,你需要“负面情绪”承接你的失败,成为你的退路。这就是为什么“负面情绪”会给你带来安全感。如果你不把过错归结于情绪,那么“能力不足”的真相就会浮出水面。你怎么可能承认这点呢?为了保护自己的脆弱的内心,只能让情绪背锅了。
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可以改变的,用智慧分辨两者。
但开启臣服需要极强的勇气,克服恐惧。
事情的本身都是会变化的,不一定能持续产生同样的影响。但这些事给我们带来的情绪波动和内耗,极大损害了能量。如果去臣服,却接受,就不会产生这些内耗,所有的能量会用到做事上。把自己能做的事做到极致,生命自然会流向美好的方向。
三、如何看待不同书籍的观点?
无需刻意复制别人的模式,要形成自己的稳定核心。我们要努力寻求自冾和平衡。
我的读书心得:
作者用了40年著成此书,他的真实人生经历让人难以置信。他从隐居者到成为上市公司CEO,体验到一次次生命的馈赠。而他所做的就是臣服于生命之流,全心全意做好当下的事情。他的理念与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不谋而合。有一种尽人事听天命的感觉。
生活很少以我们期待的方式展开,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可以掌控的。我们趋利避害的心理总是想要得到更多,做得更少,于是,不断试图控制将要发生的事情,因此生出许多情绪,焦虑不安,惶恐,紧张。如果事与愿违,我们会感到沮丧、颓废。
我们大部分时间都会花在了平衡自身的情绪上,越焦虑越是寸步难行,越沮丧越怀疑自己。而作者选择放弃自我,追随灵魂。让生命之流带他去往他要去的地方,不被自己的恐惧、欲望所支配。做一件事,就要向为宇宙服务一样,全身心投入,将个人意志与身边的自然力量结合。能够做到这样,怎么会不成功呢?
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住着一个绝顶聪明的潜意识,我们常常被烦躁的生活,欲望、世俗蒙蔽,看不清真相,听不到潜意识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因此生活得匆匆忙忙,畏首畏尾,一生都在焦虑中惶惶不安。
当我们抛开做这件事的目的,将生命中的每件事都看成是上天的旨意,只需去做,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不管做得好与不好。臣服于生命,会不会得到更好的结果呢?
基于人的本能,我们总是想要凭个人意志去对抗生活。可是,生命本身就可以很好的运行,宇宙万物自有它强大的能量,而我们能做的事微乎其微。对抗本身就是一种消耗,如果我们尊重生命之流,臣服生命,尽我所能做好生命交付于我们手中的每一件事。那么生命自会带我们去往我们想去的地方,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天地间自有强大的力量。
斯科特.派克曾经说过:自我与灵魂常常处于交战状态,自我需要拥有,拥有得越多越好;而灵魂需要放弃,放弃得越多越自由。所以,前半生我们追寻自我,后半生则要放下自我,追随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