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来继续分享罗振宇老师的第九个故事《10万+和微雕》。
我关注了GQ实验室公众号,看了《红了》。
GQ实验室,有型有款,智趣不凡,2221篇原创内容。
GQ公众号,如果不听罗老师的演讲,我可能永远都关注不到。
原来公众号,还可以做的如此这般模样!瞬间觉得有些“孤陋寡闻” 。
演讲中,罗老师是这样分享的:
前面讲了很多转行的故事。但如果你不打算转行,就在原地扎根,原地不动,资源就有限、惯性就强大、竞争就激烈,但你又觉得需要一些变化,那该怎么办呢 ?这里也有几个小故事。
先说一个“吹毛求疵”的故事。最近有一篇公众号“GQ实验室”的文章,名字叫《红了!》。标题很朴实。
文章内容呢,是一条一条的,就是形容什么是美。每一句都很有意思。比如——美是任何一个想要打开相机的时刻。美是电影院漆黑中他轻轻碰到了她的肩膀。美是“这版方案我们OK”。美是说好最后一杯但为了再多坐一会儿又忍不住倒满的酒。美是老板的反义词。......
就这样的短句,一共150句。要凑这么多,还挺不容易的。我算是多年的老文字工作者了,这样的文章,结构是既定的,文字也不错,搁我手上,我是改不动了。你让我提建议,我顶多说,让设计师在排版上再想想办法。
但是,《智族GQ》杂志的编辑总监刘冲跟我讲了一个词,叫作“微雕”。他说,文字写成这样,顶多算有了个坯子,微雕还没开始呢。
你看这句,“美是通完宵后拉开窗帘所看到的红色朝阳”,模拟了日出的动画效果。再看这句,“美是江水长流无尽时”,设计成了流水的状态。还有这句,“美是随随便便”,每个字都会轻微左右晃动,让你感受到一种轻松随意的感觉。
150句,每一句的呈现方式都不一样。到这儿是不是也就可以了?不,还可以继续微雕。
为了让每一段文字的弹出时长都恰到好处,需要责编、设计、策划和主编,几个年龄段不同的人,在主观感受上达成共识。光这一项工作,又花上了好几个小时。
这一下,该没什么可做的了吧?不,还有个手机适配问题啊。他们测试了多个版本,无论是用夜间模式看,还是正常模式看,无论手机是什么系统的,是新款还是旧款,也都要是舒服的。
稿子发出去,就等着刷屏了吧?不,微雕还在继续。他们说,留言区也是文章的一部分。留言区放哪条留言,不放哪条留言,也要考虑到跟正文综合起来的效果。
150句清新文字组成的这篇文章,在微信公众号里拿到的成绩,你猜是多少?10w+吗?不,是400w+。但这还不是GQ今年唯一一篇爆款文章,他们每年有350篇以上的10w+。仅仅靠这一个公众号,年收入已经上亿。
听完这个故事,我不知道你是什么感受。匠人精神?敬业精神?
不。我心里当时就冒出来一句话:“以一般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这几年,我们听到多少人说,行业太卷了啊,赛道不行了啊,产业夕阳了啊,什么招儿都使了就是没用啊,我脑子里也经常出现这样的念头。就拿刚才这篇文章来说,新媒体行业,眼下已经不算是什么朝阳行业。想让一篇文章爆红,很多人采取的方法也就是蹭热点、标题党、送福利、骗转发这些管用的招法。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可做的呢?
但是,现在看了这篇文章,我就想问自己:“少废话!就问,在别人下功夫的地方,你功夫下到了吗?在别人不下功夫的地方,你下功夫了没有?”
如果你在未来一年,有什么时候觉得自己没招了,不妨看看“微雕”这个词。
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内卷”吗?当然不是,内卷是低水平的复杂化,是你用这招,我也用这招,大家互相耗着。但微雕,是总能找到下刀的新角度,它们不在同一个作业面上。
这个故事,请那些想做事又觉得困在原地的朋友收下,在内卷的尽头,请试试“微雕”。
这个故事有两句灵魂拷问: 在别人下功夫的地方,功夫下到了吗?
在别人不下功夫的地方,下功夫了吗?
“微雕”,我的理解就是在自己本专业,原事业上用心到极致,创新到极致。 而有多少人,做到了这一点呢?
回看自己的习惯,发出去的每一篇日更,经过微雕吗?
发给朋友、客户的每一段值得纪念的祝福,经过微雕吗?
交给客户或单位的每一个工作文件,经过微雕吗?
微雕、匠心精神、精益求精 、创新……
好 多 词 飘 过 脑 海。
飘过后怎么样呢?
没审美就学习提升审美,没创意就天天研究创意。
没有任何成果是等来的。
意识到,学习到,马上行动!
微雕,真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