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拉尼娜光临的夏天,热浪来得尤为猛烈,冷饮成为与酷暑对峙的最佳武器。但是,你是否被“雪糕刺客”们杀的措手不及?它们擅长隐身术,躲藏在商超的冰柜里,一旦出现就像刺客的暗器,用价格给你来个从里到外的“透心凉”。“不要拿不认识的雪糕,不然会变得不幸”、“警惕雪糕刺客”等警示语在各大平台滚动播放,时刻提醒人们注意安全。
成本上涨、商家逐利是雪糕价格一路上扬的主要原因,网红景点的纪念雪糕也是助推价格的隐形力量,让雪糕厂家见识到了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从长期来看,一个可怕的事实是:雪糕很有可能会面临经济学上的棘轮效应,也就是涨价相对容易但是想要降价则非常困难。
很多人在怀念儿时的盐水棒冰、绿豆冰棍、红豆冰沙等便宜又好吃的冷饮,并且早就对雪糕里的各种添加剂心存疑虑,毕竟祖国的花朵们是消费雪糕的主力军。那么自己做冷饮将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经典的红豆冰。这是一种发源自香港的夏日甜品,主要由红豆调制而成,其灵感来自一种受欢迎的中国甜点,并加入了一点西方元素,在香港传统冰室旋转的吊扇下饮用,别有一番风味。
香港的夏天潮湿闷热,让人难以忍受。当19世纪中叶英国殖民者到来之时,夏季的酷热是他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富裕的殖民者在维多利亚山顶修建有树荫遮蔽的宅邸,只为了能在炎夏稍作喘息。另一个能有效缓解暑热的方法就是冰,然而当时的香港无法在本地制冰,只能从北美进口冰块满足需求。直到几十年后,香港才制造出了英国人非常渴望的机器。苏格兰工程师约翰·凯尔(John Kyle)开发出殖民地第一台制冰机,并获得专利。他与同胞威廉·贝恩(William Bain)合作,在如今的铜锣湾设厂,出售利用蒸发压缩循环制冷系统制造出的本地冰。
但是对冰渴望并非只有英国人。在20世纪初,它最终通过“冰室”进入了粤式饮食,也因此进入了本地文化。“冰室”是一种简陋的咖啡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受欢迎,香港到处可见。除了供应冷饮外,还有实惠的粤式西餐,比如菠萝包。在这个快速工业化的城市中,冰室的功能非常重要,是辛劳工作的工人们的休息、用餐处,也是父母与孩子们在周末或发薪日共度休闲时光的娱乐场。冰室卖的是“冷”,门面上的橱窗设计的如同冰箱的隔层,这里是那个年代孩子们唯一获得冷饮的地方。
红豆冰是冰室冷饮的代表,像中式甜点红豆汤,又有欧式刨冰的影子。制作时将红豆和红糖熬煮成红豆沙,再将红豆冷却,当客人点餐时,首先在杯内倒入红豆沙,随后放入碎冰、淋上淡奶。也可以用刨冰机自制沙冰,比碎冰的口感更绵密。时代变迁,大量的冰室被茶餐厅取代,红豆冰作为经典冷饮一直保留至今,制作的工艺和原料配制的顺序不时调整,而且在新马、印尼等地也可以吃到配料更多样的红豆冰。
不要雪糕刺客的声音越来越多,那么返璞归真,与“豆谷满仓”一起,自制一杯消暑的红豆冰,为炎炎夏日带来一抹天然的清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