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告诉我们,文明的形成是人类不断探索自身存续方式(不仅仅是谋求生存,更要防止被异化)与生产和再生产手段的过程。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不同文明的交往之道在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在于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5000余年,动力之一便是在自身生长的过程中时刻保持与其他文明的彼此倾听、交融互补,儒释道的论辩与调和、中学与西学的碰撞与融通即为鲜活的证明。一种文明只有在不断与“他者”平等交往中互学互鉴才能持续丰富和完善自我,人与人的共处亦是如此。一个人应有看见自己闪光点的自信,更要有“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谦逊。横向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你的学习对象,只要你用心去发现他们的优长;纵向上,“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终生的劳作与事业。在竞争态势白热化的今天,适者生存这一永恒法则被赋予了太多“争夺”的意味,以至于我们很多人丧失了分享的意愿与能力。不仅仅不能与自己的对手分享,甚至拒绝与团队成员分享,完全忘记了通过成就别人来成就自己、成就团队乃至于成就一个包含对手在内的共同体的可能性。本质上讲,我们所处的世界大部分情况下并非处于绝对的“零和”状态,我们完全可以有胆识和格局在适当的范围内将所得、机会与经验分享给他人,共同做大。(摘自网络学习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