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名片:黄宝琳,男,1923年出生,浙江省乐清市南山村人,黄埔军校16期一分校毕业。部队番号:军政部第9补充兵训练处4团6连。
1943年3月,本团接收新兵满员后,奉命开赴云南,被编入军政部中国远征军兵站中监部运输第四团,驻镇南县。在那里,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运输军需。司令卫立煌,团长黄英权,黄宝琳任第一中队上尉中队长。1944年,远征军部队对怒江西岸日军发起反攻,第四团接到运输任务,负责华南县到惠通桥路段运输,黄老记忆犹新,因为路上有轰炸,他们采用人力背负,运送一批迫击炮弹,加附件一颗就50公斤重,跋山涉水到指定地点后再由其他部队接力送往前线。这样,战争打了一年多,黄老因为患上一种叫“回归热”的疾病被送往重庆医院治疗一个多月。黄老虽然风趣地说:“等我医好后仗也打得差不多了。”似乎感到自己有幸患病不需要上前线打仗了,但是就有很多人员得这些病死去,黄老想起这些事情至今心有余悸。那个年代死亡真是无处不在。
1945年抗战胜利后,黄宝琳以祖父病危的理由请假回家,这一回,黄宝琳就再也没有去部队了。在家里从事农业劳动,黄宝琳会做各种活儿:编鱼篓、抓螃蟹、养蜜蜂、做草鞋,早年日用的东西,几乎都是他做的。解放后,黄宝琳因为成分问题被判为“反革命”“地主家属”,并被判管制,出门、来客人都要汇报,而他们全家,也只分得一个偏屋居住……艰苦的生活条件,让黄宝琳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从未下过田的他开始摸索着种田。19世纪50年代,政府推广密植连作水稻,村里的人都不敢尝试。他第一个去种了。为了避免风险,他先插了一亩半田试验产量高低。村民们都冷嘲热讽,议论纷纷。岂料到,收成时节到了,他这一亩半田里就有1100斤的产量。之前准备看笑话的村民目瞪口呆,纷纷效仿起来。在家人的眼里,看起来有些瘦弱的黄宝琳却能扛起家庭重担。
19世纪60年代,他住的地方有很多桉树,每到秋冬季节,就会有不少永嘉的养蜂人带着蜜蜂来采蜜。黄宝琳在一旁默默地学着,积攒了100元后,托人买来3箱蜜蜂,自己做了几只高脚蜂箱,开始养起蜜蜂来。“一开始,脸孔被蜜蜂蛰得像瓜瓢。”他呵呵笑着说,后来产生免疫力,胆子也大了。天气晴好的春季,他带着蜜蜂四处采蜜,给孩子补充营养,而这只是他众多副业中的一项。如今,鲐背之年的黄老还在自家二楼的阳台上养着两箱蜜蜂。黄宝琳走进阳台,不用戴防护面罩,便站在蜂箱旁展示起自己的宝贝来。养了三十多年蜜蜂,他近几年已经不再大量养蜜蜂了,这两箱蜜蜂产的蜜,只够他日常享用。
在黄宝琳的案头,还摆着一沓厚厚的稿纸。这是他十多年前写的回忆录,一共3万多字。回忆录里,记载了他从军以及艰难岁月里的点滴生活。翻阅他的回忆录,不难想象那个年代的辛酸,但他却用乐观豁达的口吻,描述了他所经历的一些风土人情、生活乐趣。“怕自己会忘了,也想留给儿孙们一些自己的故事。”黄宝琳珍爱地捧着手稿说。
是啊!黄老的经历是他全家的一笔财富,也是全社会的财富。他与89岁的老伴陈氏一起,生养3儿3女。现在,他们享有统战部颁发的每月600多元的生活补助。更重要的是子女们生活条件都不错,老人身体健康,交流顺畅,生活无忧,家庭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