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不想,因循的人,在人工智能时代肯定过不了关。” 这是李嘉诚老先生在昨天汕头大学毕业典礼演讲时所说的话,连一个耄耋之年的人都能知道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说明人工智能的时代真的要到来了。
如今全世界都在谈及AI,从上个月微软的Build2017和Google IO 2017到月初苹果的WWDC大会,无一不企及人工智能,我抽空看了李开复博士的哥伦比亚大学演讲和《人工智能》一书,方知如今已是世界上第三次人工智能的浪潮(前两次分别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与前两次以学术研究主导,市场宣传层面以及提出问题的热潮不同的是:第三次AI热潮是以现实商业需求主导、商业模式层面的、解决问题,而且是投资人主动寻求领域投资。
一、什么是人工智能?
如今对人工智能的定义大多都比较含糊,开复老师认为最好的定义就是人工智能是有关“智能主体的研究与设计”的学问,而“智能主体是指一个可以观察周遭环境并作出行动以达致目标的系统”。这个定义相对其他全面均衡,偏重实证。
谈及人工智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神盾局特工》里面的艾达,第一次在电视剧里面看到人工智能给我的感觉就是人工智能确实能为人类省下很多很多复杂琐碎的事情,包括帮助人类编程,利用量子力学拯救朋友等等(虽然后续人工智能变坏了最终被终结了。。) 再者就是最近上映的《变形金刚5》那位伯爵身边的机器人,机器人作为伯爵的随从,端茶倒水,还能为伯爵驾驶车辆到达想要的目的地等,我想这个机器人也许就是未来人工智能的一个缩影吧。
二、怎么样来面对这个人工智能的时代?
书中谈及如今的人工智能尚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只局限于某一领域,如IBM的DeepBlue只局限在国际象棋、DeepMind的AlphaGo只局限在围棋,上边谈及的应当处于超人工智能。在弱人工智能阶段就已经有人提出质疑,人工智能将威胁到人类的未来。其实人来对于人工智能,或者什么是“智能”的认识本身就是缺乏深度的,我们也没有一个合适的、可操作的标准,来真正定义什么是强人工智能,什么是超人工智能。我们今天还没有到必须分配精力去担心未来,或为可能的机器威胁做准备的地步。即便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弱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那么,关于人工智能威胁到人类和取代某些工作又是怎么看待的,作者给出了一个“五秒钟准则”:
李开复的“五秒钟准则”:一项本来有人从事的公式没如果人可以在5秒钟以内对工作中需要思考和决策的问题作出相应的决定,那么,这项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技术或部分取代。
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的可能影响包括三种类型:
· 人类某种工作被人工智能全部取代;
· 人类某种工作被人工智能部分取代;
·人类某种工作转变为新的工作形式;
拿耳熟能详的的自动驾驶来说吧,卡车司机驾驶卡车容易疲劳犯困,如今优步已经退出Otto系统测试卡车的自动驾驶,司机可作为辅助驾驶员,这就是部分取代,也许以后可能被全部取代也说不定。
作为Swift开发者也都知道Swift之父克里斯离开苹果加入特斯拉研究自动驾驶去了,不过前几天好像又离开特斯拉了,特斯拉马上又重新聘请深度学习专家加入公司继续研究人工智能,可见深度学习专家人工智能专家也是很抢手的一个职业了。
其实大部分工作都将会发生转变,就像人类发明汽车,那么马夫就会转变成司机。革命浪潮也可能会带来许多新的职业,谁知道呢?
“我能做和机器人不一样的事”,人的丰富的创造力和对世界的想象力,才是人和机器最大的差别,这是机器无法触及的。用开放的心态来迎接人机协作的新时代,才会是未来的新主宰。
三、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和教育
这是书中最后探讨的问题,老实说,现在仍有大部分人存在着这个工作好就让子女去读什么,这是错误的。填鸭式机械式学习只会把人教成机器。开复老师总结的是:主动挑战极限、从实践中学习(Learning by doing)、主动向机器学习、既学习人--人合作,也学习人--机合作、学习要追随兴趣(个人觉得这点很重要)。
在教育方面,关注启发式教育,培养创造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另外,互动式的在线课堂也越来越普及,如MOOC、网易云课堂,在这些在线课堂也可以学习到许多先进的知识技术等。
整书简单普及了人工智能的知识并阐述了未来,从图灵开始的发展历史也说得很清楚,对深度学习的表达也很形象,在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做好准备来迎接它,就像书中所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但人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不思不想,因循的人,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肯定过不了关”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