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第一部是从哈罗德的角度写的。尽管他徒步627英里的勇气和毅力让人惊叹,但整部作品并未太打动我。第一部对奎尼的描写笔墨很少,让我对奎尼充满了好奇。想不到居然有《一个人朝圣2》,这种心情我都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形容。徒步的朝圣,不过就是量的积累,说到底最终他还是需要信念去支撑。而奎尼站在死亡的门口,与命运顽强的抗衡,她甚至都无法预知死亡和哈罗德哪个会来的更早。就在疗养院的那张病床上,就凭这一颗心,她在等待中完成了自己的朝圣。
书的结局应该是点睛之笔。奎尼病的连笔都拿不稳,眼睛出脓,她是无法完整的做记录的。她的手稿只是一堆难以辨认的涂鸦,或许只有照料她的修女能读懂一些。她让修女把这封信交给哈罗德。但现实是,帮她做笔录的修女根本不存在。所以最终,她写下的爱恋和忏悔哈罗德根本就不知道。她所有的挣扎等待和真相大白都随着她悄然离逝。不过这样才好吧,她的倾诉表白就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而最初想得到的原谅和宽恕也变得不重要了。写作就是这么神奇,不需要你读懂我字里行间的爱痛,只要记录便是我的放下和放过。而这一切和你无关。
如果有第三部,我会命名为《一个人的朝圣:哈罗德的回忆》。完全以第一人称“我”来诉说这条朝圣路上支撑“我”到达终点的回忆。这些回忆到底是哪些回忆呢?除了爱情的力量可以起死回生之外,我不认为生活中的鸡毛小事可以强大到让人徒步627英里。可偏偏第一部完全没有透露出哈罗德对奎尼的任何暧昧感情。而第二部全是奎尼的自白,她对哈罗德的暗恋支撑着她的等待直到最后安详的逝去。都说信仰的力量很强大,有些人的信仰是上帝,有些人是佛,有些人是爱情,那哈罗德的呢?他有信仰,那总得信个什么吧!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被理解,如果非要找个合理的解释,努力找的话总会有个答案。那或许偶尔那么一次,去接受不理解的东西并就此打住,会不会更明智。做出解释有时就是缩减可能。如果我相信一样事物,而你相信另一样,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都殊途同归。
书中还有一些产生共鸣的句子,可以慢慢品读:
有时我们拒绝说真话的人,不是因为他们说的不对。是因为我们听不进去。
事物并不总以消失的方式终结。也不总是以突然出现的方式开始。你以为会有一个时间说再见,但人们往往在你回过神来之前已经消失。
学习去爱,是一件难事。但我认为,学习接受平凡,是更艰难的事情。
不要试图提前去看美好的部分。不要试图去看结局。坚持留在当下,即使当下并不太好。
有时你能爱上一样东西,并不因为你本能上与它相连,而是因为另一个人的关系,把他们的东西放进心里能够把你带回他们身边。
为什么有些回忆就非得保留的那么清晰。我才想起一小片,整幅画面就忙不迭地杀了回来,而其他的东西,比如那些我愿意记起的东西,却了无踪影。
网友评论